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主要有: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全部参与进来,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对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该种教学模式是将交互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吸收了双方的优点,强调教师要放权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而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促进,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合作,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强化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当作知识的负载者,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师把知识注入学生大脑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创新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途径。这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重心在学科知识还是在人,是关注知识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在:不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是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更多的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们的这种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下面是我们南宁实验区沙井中学班润兰老师一个教学案例《老师长得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班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如何变化的。老师长得矮今天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与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减轻.但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即某些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过分淡化学科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总结,不能很好地引领和启发学生将化学知识、规律、学习方法等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忽视知识的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新的课程方案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掘和运用教学中一切“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维博 《考试周刊》2009,(22):220-220
新课程观下的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探究教学以教师组织、指导和参与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王荣 《考试周刊》2011,(50):70-71
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起去共同探讨未知的世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对话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9.
马成祥 《青海教育》2003,(11):10-10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在新课程中,可以看到教育理念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  相似文献   

10.
冯乔刚 《考试周刊》2012,(58):139-140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科学结果的认同。新课程理念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探究性教学。化学新课程理念呼唤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选择有利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深入研究,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教学中学生评价的现状(一)评价内容单一:过分注重知识评价现有的网络教学中,学生评价过分地注重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考试和测验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手段,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二)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评价中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信息革命的发生、高新技术的发展,教学思想也在与时俱进,学习不再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翻转课堂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去指导具体的英语创新教学,使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上的构建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或创造出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相对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言)。在运用心理学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和帮促者,是英语课堂创新教学的设计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创新能力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关注知识结论的学习走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引导,这种变革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很多问题的教学都要让学生从"知识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开展好实验探究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变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进而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政治课的目的,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追求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自主、主动学习,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上,鼓励学生展开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一、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程学习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任何学习都必然存在于某一具体的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逐步开放,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对我国传统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产生了不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学上。教学不再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是更加关注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初中英语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更加具有代表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合理地改变英语课堂,这就需要对英语课堂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