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在参加一些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节课‘语文味’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看来,“语文味”一词已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你一定会问: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2008年第9期,我刊推出“细品‘语文味’”这一专辑,展示了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并对其进行了深度思考,读者反响热烈。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内容,是立足于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教学时也须体现“语文味”。但是要使教学达此目标,许多教师还有诸多困惑。沈大安老师撰写的此文,或可以为您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世界观培养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是立体的,而不是单一、平面的。平时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重视语文的工具课性质,把语文教学局限于‘双基’教学,失却了语文的人文性质,因而使得学生对语文感到索然寡味,最终也无法提高语文水平。要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必须在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的同时,高度重视语文的人文特性。课堂教学中,重视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思维方法、思想情感、道德修养、世界观等内涵的发掘,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要有层次性,师生都要明确‘知’和‘懂’与‘会’的关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外乎涉及‘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认识实践对象,这三者中,‘知识’和‘方法’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使学  相似文献   

8.
不少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课文的教学设计,明白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应该说这一认识是没有什么疑义的,问题在于对成败标准的看法。成乎败乎,在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训练、兴趣培养的有效度,而不在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有些课堂教学表演味太重,显出十足的“作秀态”和“噱头化”,主要是理念上对‘钹订’的认定发生了严重偏差。教学设计,不只是单一的、技术性的手段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陶会 《考试周刊》2013,(93):45-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日三餐的要求从"吃饱"提高到了"吃好",更讲究对菜肴的品味,要求菜肴色、香、味、形俱佳。课堂教学亦如做菜一样,也要讲究,色、香、味、养。正如做菜要根据不同菜肴,采取不同烹饪方式一样,不同的课型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寓言就应该上出寓言的味道,评书就要上出评书的味道,要保持"菜肴"的本色。好的语文教学如做菜一样要有鲜艳的色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菜肴"散发诱人的"鲜香";媒体选用如做菜要选对配料,适可而止,让"菜肴"原汁原味;语文大餐要既具有工具性的色香味,又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的营养价值,守住"菜肴"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味"的提出,则是这一特点落实到语文课堂最显性的标志.什么是"语文味"?从程少堂老师首次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许多老师都对"语文味"发表过自己的见解.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颇有见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如何营造出馥郁的"语文味",笔者就借名师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2.
一、师生争执因一字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以深深的启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听语文老师讲授刘禹锡的诗歌《望洞庭》时,跟语文老师说:诗中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不正确,应该是‘遥望洞庭山水  相似文献   

13.
黄建军 《黑河教育》2014,(10):34-34
正近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似乎欠缺"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堂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前不久泰兴市小学张映蕾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语文味"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一、教学语言蕴含"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就应该有"语文味"。曾有人说过,不同水平的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味"这一理念在国内最早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当前,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语文教师都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可是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甚至感到问题更加严重。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对传统作文教学认识不清,对现有作文教学方式缺少反思,是造成当前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成分有很多人一谈到传统作文教学,他们很是义愤填膺,说传统如何如何害人。我认为持有这…  相似文献   

16.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吕淑相先生在为《中学语文教学论集》写的序言中指出:“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就有‘识’。除此之外,还得有‘学’,那就是说,对本门学科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有‘学’有‘识’,还得有‘才’。什么是教师的才呢?有两个才:一个口才,一个笔才。口才不一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者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2007,(9):28-31
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得多么热闹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讨论之后,"语文味"如何落实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些资深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围绕"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了研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玄秘的词语,而是真切地落脚在了教学的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9.
冯骥才先生文质兼美的散文《珍珠鸟》,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成为一代人美文学习的典范。冰心曾评价:“作品‘头起的带劲’,‘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刻的哲理。全文短小、精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