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四条基本理念很适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国情,更是当前  相似文献   

2.
吴立新 《广东教育》2007,(7):123-123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键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部分中小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存在片面认识,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八个基本理念: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从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其中都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在原有体育教学大纲基础上修改并制定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认为,新课标的出台,无疑是我国体育教学上的一大变革,新的体育课程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展学生个性,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不仅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对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切实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教师实践的舞台,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育,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对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切实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教师实践的舞台,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育,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新课程异步教学精神为指针,以终身体育观点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并实现“六转变”教学观,并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这六个转变是:第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第二,由重统一规格向重差异性教学改变;第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第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第五,由重单向信息传递向重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第六,由重“一刀切”教学向重教学个性化转变。新课程体育异步教学…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小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注重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小学生都很喜欢上体育课,但活动都不是很积极主动,这与沉闷、枯燥、单调的体育教学有关。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学生平等对话。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班主任需走近他们的内心,用教育的智慧温暖他、激发他,关注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彩,用生命影响生命,不负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本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除了个别领域外,其它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地值得纠正的教学误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北京陈经纶中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体育传统名校.是首批示范高中。本校现拥有篮球馆、综合体育馆、游泳馆,标准田径场、两块小足球场、三块篮球场、两块排球场等体育场馆,其发展目标为“实现三个个性化”,即“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为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以落实,使《体育与健康》课程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更好地体现示范校的示范作用,早Et实现我校“三个个性化”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运动器材、师资等体育资源的健身和育人功能,本校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以下简称《标准》),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条件.进行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并得到各级主管领导、专家的肯定与支持,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7.
顾杰 《科学教育》2005,11(2):24-25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对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简论,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浮出水面,不少体育教师重新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行动上的偏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体育教师与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旨在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新课标虽然规定了体育课程目标,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范围,这就意味体育教师的教学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20.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同时又取消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规定,学校体育要“打破单纯传授运动技能教学”,这些情况难免使人产生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决定了运功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