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陵源区在先秦时期.是土著人、巴人和楚人生息繁衍之地。土家旅先民就是由古代土著人和以后流入黔中地区的巴人、楚人融合而成的。武陵源区巴人、楚人文物的出土,印证这一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巴楚”之地.  相似文献   

2.
云南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境内多处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云南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人居住。当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夷、越、濮等原始族群,就是后来各少数民族的祖先。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有汉族先民到云南定居。楚威王时,派将军庄跻带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并到达滇池沿岸,凭他的兵力在滇称王。这是第一批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汉族先民,估计约两万人。他们对滇池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当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所用的语言也必然会对当地的民族语言产生影响。但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逐步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晋宁和江川县出土  相似文献   

3.
“五溪”地区在战国时期至秦代属黔中郡辖地,楚黔中郡治和泰黔中郡治均设置在境内,但郡治具体设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为破这个千古之谜带来了契机。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同仁回教.一、关于楚黔中郡《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强国也……酉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医塞、邮阳,地方五千余里.”明确地指出了“黔中”为越之西部,其北紧邻“巫郡*,其东连接“洞庭”.“巫郡”,《正义》曰:悦塞州巫山县是间;“洞庭”It徐广曰:“今青草湖…  相似文献   

4.
黔中是我国西南与中南交汇过渡桥梁地带,具有独特喀斯特自然地貌与多民族文化混杂的人文地理特征.唐宋时期的诗人写有不少咏赞黔中地区的“黔中诗”.这些诗歌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唐宋黔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艺术地记录唐宋人对黔中地区的地理感知、宋美趣味和华夷文化观念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名称考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王亥在《山海经》中的奇异形象,应该是先民对营室星“立象”的结果;为客观事物“立象”,将其符号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王亥的原型是营室星;王亥故事来源于先民对天上营室星的认识;来源于先民对营室星的人格化、历史化;王亥故事,其实质乃是一种星辰传说。  相似文献   

7.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8.
武陵源区在先秦时期,是土著人、巴人和楚人生息繁衍之地.土家族先民就是由古代土著人和以后流人黔中地区的巴人、楚人融合而成的.武陵源区巴人、楚人文物的出土.印证这一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巴楚”之地。一、武陵源区古人类活动遗迹从近年来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来看,武陵源区在远古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1988年,桑植县文物啻理所的同志在朱家台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三件打制石钻、一件砍项链,另同昨为石片,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家荣先生实地鉴定,属于旧石钻中期人类文化激存.距今约10万年’“.1986年.在慈利县…  相似文献   

9.
“五溪”境内历史上的两个黔中郡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溪”地区在战国时期至秦代属黔中郡辖地,楚黔中郡治和秦黔中郡治均设置在境内,但郡治具体设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为破这个千古之谜带来了契机。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先民教育以“六艺”为内容。“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官学教育不同学科的分类。然“六艺”的各自形成与发展在时间顺序及内容安排上却有诸多存疑。故考释其疑,则不仅可弄清我国先民教育的基本线索,更可从中了解民族早期文化教育形式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贵州建省600年来,在贵州境内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其中,黔中王学为1500年所积累的形上智慧,黔中佛学为贵州学术思想文化的精华,黔中易学为本土化经学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地名黔中     
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黔中的内涵所指和范围境域与现今的黔中大不相同。周显王八年,即秦孝公元年已有关于黔中的记载:“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至洛有上郡,楚自汉中有巴、黔中。”这时的黔中属于楚。周赧王十六年,秦挟持楚怀王,要楚割让巫、黔中郡,  相似文献   

14.
“撮泰吉”是反映彝族先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正戏是“撮泰吉”表演的核心内容,它蕴含了彝族先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及无私奉献精神,较强的劳动过程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系统论等丰富的经济思想.“正戏”确证了彝族先民“重政治、轻经济”认识的片面性,对了解和研究彝族先民民族和谐思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与贵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中心的历代“黔中文化”,辐射五省市,具有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文化高地”和“旅游高地”的潜质。“黔中文化”大概念具体包括了“中国溪洞文化”、“百溪千洞”、“蛮部文化”等多种旅游文化形态.可以进行国家级的开发,并以彭水县的旅游发展为基础,打造“中国溪洞文化艺术节”、“古黔中神秘溪洞文化之旅”两个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王阳明的黔籍弟子形成了阳明后学中较早的一个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延绵百年,覆盖全省,成就斐然,蔚为大观,在贵州掀起了几次大规模的书院讲学运动高潮,成为贵州古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盛举。王阳明和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 ,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加之西部少数民族聚居 ,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所以 ,西部地区可以称之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民族风俗博物馆” ,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奇观。走进西部可以在人文景观方面领略如下奇观。古人类遗址 早在新石器时期 ,西部地区就是人类的繁息之地。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其主要遗址有秦安大地湾 (甘肃 )、西安半坡、临洮马家窑 (甘肃 ) ,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期的活动 ,成为西…  相似文献   

19.
黔中屯堡地区有丰富的碑刻文献,既是当地乡土文化景观之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安顺屯堡乃至黔中村寨沿革、家族发展、民俗文化与旅游遗产等提供了重要凭据。据碑刻内容及形态,可将之分为禁约、纪事、述德、纂言等类。黔中屯堡区域丰富的碑刻文献对研究地方风土民情、村落与家族历史、明清贵州地方赋役与驿传制度等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