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惩罚也自主     
说到惩罚,人们往往想到打骂、体罚孩子,认为惩罚是家长对有过错的孩子的惩治,是孩子被动接受的过程。其实,惩罚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在惩罚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孩子选择惩罚的方式,制定惩罚的规则,感悟生活的道理等。  相似文献   

2.
惩罚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整个惩罚的过程是尊重孩子的过程。惩罚有很多种方式:家长可以剥夺做错事的孩子的某些自由,如让酷爱看电视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是不可以有惩罚,只是你得对孩子知根知底,知道他能承受怎样的惩罚;在惩罚时向孩子传递一种善意,让孩子感受到惩罚的温度。如果教育简单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要改,于是他就改了,那么,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像一个国家不能只依靠道德和国民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制度和法律,教育也不可能没有惩罚。但是,在工作中,我们或许会  相似文献   

4.
嵇珺 《家庭教育》2007,(7X):6-15
赞赏的蜜语是幼儿的心灵鸡汤,但一味地赞赏,是否会让孩子听不了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总是打骂孩子,又怕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这赞赏和惩罚的天平,究竟该如何平衡?我们的父母,又该如何把握赞赏和惩罚的尺度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以下的篇章,共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赏罚问题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们可以让惩罚变得美丽。具体做法是:惩罚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对学生的报复;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因材施罚;惩罚要及时,要有度;惩罚更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犯错的学生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做好惩罚"善后"工作,及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反馈惩罚效果。  相似文献   

6.
润物细无声     
余俊 《家长》2006,(Z1)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有很多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可供选择,并非只有一种是有效的。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陷入困惑时,简单的说教、粗暴的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此时,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把教育方法变得美丽些,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犹如春雨,虽是无声无觉,却已滋润万物。  相似文献   

7.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吕家良 《中国德育》2012,(14):55-57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彰显教育的美丽。教育教学中总有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丰盈着我们的心灵。细节教育如照片,会留给学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细节教育如甘泉,能润泽孩子纯真的心田,让孩子在温暖中前行。  相似文献   

9.
"一个孩子应该品尝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只是受罚。"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犯错作为教育契机,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因犯错导致的后果,从而让他们能对自己的错误作出深刻的反思,而不只是一味地责备或惩罚孩子。回顾以往,对待犯错的孩子,我是责备或惩罚的多。如,看到孩子把饭泼了,我会责备他:"怎么这么不小心,肯定是你不专心吃饭。"然后请他到一边坐着。记得一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2006,(8X):8-19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教育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12.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13.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全愈 《家长》2013,(Z1):44-45
对孩子的惩罚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在向孩子演示社会生存法则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习到一些东西。惩罚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什么是惩罚?惩罚应该是警示行为,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一讲到惩罚,人们就会想到进监狱啦、交罚单  相似文献   

15.
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枪枪,一个梳着小辫子来到幼儿园的孩子,他那高墙里孤独的小小身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面对规则与惩罚的渴望和挣扎,一种在集体规则下被遗弃的孤独和悲哀。这个定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陆红娟 《文教资料》2012,(31):176-177
针对孩子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我们将真实的生活事件引进课堂,通过真情体验,激发爱的情感,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爱的付出,并将爱与美丽动人的惩罚联手,用它来扫除孩子们心灵中的垃圾,使他们逐渐拥有健康心态.展现美丽心灵。  相似文献   

17.
蒋静雅 《师道》2005,(8):1-1
教师像什么?在听过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宏论后,让我们听一听我班的孩子怎么说。这个班级我带了六年,孩子们即将小学毕业,心中有太多的感动和不舍。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字,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他们花一样的美丽、水一样的澄明、诗一般的浪漫——  相似文献   

18.
比之于“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让孩子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确实是个美丽的意象。但是,“独坐一会儿”之后,会产生同样美丽的结果吗?我不太乐观。我们的孩子,本来就喜欢独处而绌于交流,喜欢张己之个性而鄙视甚至排斥异己,如鼓励他们独坐冥思,结果恐怕将是坐而论道、各执一词、人人相轻、互相攻讦。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的话题从一道选择题开始: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游戏,午饭摆上桌了也不愿下线。一位妈妈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边玩边吃;另一位妈妈把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两种做法非常典型,代表家长面对孩子玩电游的两种心态:让孩子玩得高兴,无任何惩罚行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