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意识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关系着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探讨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助于家长或教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随机教育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是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对学前儿童而言,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因此,学前教育应从儿童的一日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儿童一日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自从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更加明确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在《幼儿园教育与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种游戏观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贯彻实施,而且,在家庭中也应有所体现。但是,在家庭中,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家长,是否意识到了游戏的价值并付诸实施?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孩子学习的机会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所谓"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处处有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每一天的成长,更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幼儿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引入课堂,把课堂带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西欧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是中世纪西欧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西欧中世纪,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成人影响的。他们的生活不仅依赖于成人,其教育也是被成人严格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与成人没有完全区分开,学校发展也有限。儿童的存在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和地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主题。关切日常教育生活的内在意义,学会过一种反思的教育生活,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之中,由此树立对儿童世界的尊重,理解儿童世界的内在逻辑,尊重儿童的各种念想,给予儿童尝试错误的空间,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最终落实为儿童的积极发展,这将使得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儿童的音乐教育。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指出:"音乐可以深入儿童的心灵,经久不会磨灭。"儿童音乐教育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儿童的自身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呢?一、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学习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这个世界强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美国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日常的细枝末节之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中见大的素质教育。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他们不是把幼儿的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有些运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和…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的儿童是生动的人、具体的人,是有待发展的"人",是曲折前进与发展的人、社会历史的人.儿童是他本身固有的天性和他自己的生活背景决定的,他在生活之中,在世界之中,在生活世界之中,他是已经建立起了一种特定的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的人.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徐玉英 《中国教师》2014,(14):81-82
<正>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份美好又短暂的记忆,那就是童年的记忆。本文旨在从"感悟生活"的角度,探寻如何为学生的童年插上五彩斑斓的翅膀。一、"感悟生活"的理念在我们的研究中,"生活日记",即小学生在每日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亮点,并将其转化成书面语言,写在日记之中。"生活日记"既是载体,又是桥梁,它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愉快的日常生活,又能表达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独特感悟。基于此,我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门类?是一种作业形式?它们当然是,但又不仅仅是。更本质地审视“,小学生作文”又何尝不是一种儿童文化。文化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据调查,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竟多达一百七十余种。最通常的一种说法: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质上是文化的动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卡·伯恩—梅·伯恩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说过“:我们每个人都诞生于某种复杂的文化之中,它将对我们往后一生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既然人是文化的动物,那么,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让学生在享受中健康成长。F银川二幼邸德宏凡师睿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那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增强能力,而且还能热爱数学、把学习数学作为生活的需要呢?一、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不仅已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而且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不失时机地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任何所谓的“学”,都不过是我们作为世界的立法者所做的理论概括和系统表述。在我们日常的行为背后,有一套支撑我们行为的观念系统,这也许是我们没有自觉意识到的,但它实实在在地在发挥着作用。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背后的那一套观念,我们不妨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学”。人与人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多米诺骨牌的关系,我们共存于一个社会生态之中,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天然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我们崇尚什么和鄙视什么?我们如何待人接物?我们的气度和胸襟,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对你直接和间接交往的所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不仅深入我们的生活、生产之中,而且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影响深远。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物来源于自然,是一门自然性十分强的学科,同时,生物也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具有很多的应用。自然界之中的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生物因素所构成的,因此,学习生物对于我们认识与了解客观世界有很大的帮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这门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生物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介绍新时代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2008,(11):63-64
美国,这个世界强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美国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  相似文献   

17.
关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的词语,作者诺丁斯把关心引入到教育中来,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围绕关心来组织课程,并且详细论述了教育中的关心的六个不同层次,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一个理想教育的蓝图。本书为当下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价值,而且对任何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人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情绪是人类生活中最有色彩的部分,在儿童的身上,情绪发展不仅是其社会性的基础,而且还与其心理的其他功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情绪是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部分。儿童在成长、学习、与同伴的互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状态?怎样的情绪状态才是最好的发展状态?如何帮助儿童平衡自己的情绪,获得最佳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傅盛华 《教师》2013,(19):100-1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热爱生活的心态为目标,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品德课要让学生有"三最"的感觉。一、最亲切的感觉如何使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亲切的感觉呢?我认为把握下列两点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小学设立了学前班,让幼儿受一年学前教育后再进入小学。学校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明显的区别。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前儿童(6岁左右)的一般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教育。 一、多组织儿童做一些象征性游戏 学前班儿童由于行为、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独立性的不断增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需要更加强烈。象征性游戏把现实同化于儿童自我的愿望之中,是学前班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游戏内容要多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