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文章考察了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分析了它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影响。进化论促使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彻底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谎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深地影响了封建社会改良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兴盛与传播环境密切相关。官僚文人集团构成传播的核心,宫廷皇族集团为唐诗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普通民众集团创造了广阔的人文社会环境,三者又共同构成了唐诗的传播大环境。以环境为切点,从唐代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唐诗的传播状况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诗人写诗除了自我欣赏外,都想让自己的诗作传世。唐时没有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诗作,只能靠一些原始简单的方式传播。方法虽拙朴,但却很有趣。  相似文献   

5.
大约在江户之初《三国演义》传入日本,历经湖南文山编译的《通俗绘本三国志》,再到吉川英治改写的《三国志》,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文化背景,取得长久的传播效果.《三国演义》在思想、艺术、学术、传播等方面的文化共性,能为广大日本读者所接受,是它长盛不衰风靡东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符号与媒体,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从唐诗传播而言,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而诗笺在唐代的社会交际及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行卷”是文字编集行为之一,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和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传播中的文学误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生产力快速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背景下,涌现出大量的乐工歌妓,他们活跃于社会上的各个文化空间,与唐代的音乐、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乐工歌妓作为唐诗的演唱者甚至创作者,影响了对唐诗的创作及传播发展。通过探析可知,唐代乐工歌妓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律诗这种体裁的诞生,二是唐代宫妓制对宫廷诗之兴盛的推动,三是中晚唐冶游狎妓之风对艳诗创作的影响。而唐代歌妓作为唐诗的演唱者、创作者以及参与者,更是促进了唐诗的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晚唐时期,怀古诗创作蔚为大观,是中国古代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社会的特殊现实相关,更取决于中国化的大背景。从初盛唐诗人的零星写作到中晚唐创作的形成风气,以及今昔对比模式的构成,都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6(3):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唐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造境,即诗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真切感受与典型性的意境融合起来。二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这二结合起来,使唐诗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即人生信念、社会理想、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中国被世人称为"诗之国",而唐诗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居于中心的地位。唐诗中张扬性情、率真自由,情系天地、浑厚蕴藉,心灵相映、人情浓厚,刚健自强,关注民生等文化品格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励着后人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