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文俊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3)
本文从客观的经济形态出发,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客观再现,重叙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重主观表现,重抒情性领悟性和继承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主张中西方文化交相融汇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文俊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5(3):33-37
本文从客观的经济形态出发,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客观再现,重叙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重主观表现,重抒情性领悟性和继承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主张中西方文化交相融汇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新时期文学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表面看,其最大特点是不停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主体部分,却一直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行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的轨道上.新时期文学理论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在指导思想、历史继承、理论布局、创新支点、途径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经验,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大问题。新时期文学理论在指导思想的选择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相一致。学界有种意见,认为当今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以"‘现代性’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为目标,这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张是很不一样的。"现代性"是个多义的、模糊的、理解分歧的概念。以"现代性"来指导文学理论建设,其根本缺陷是丢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丢弃了文学理论价值系统的先进性质。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行为到文学理论,其中有一个转化问题,承担这种转化的机制,即为理论整合范式。学界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制,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与“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困境与危机的出路等问题上展开的讨论,主要的分歧便发生在对不同文学理论整合范式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7.
李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1):75-82
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变化,从数字文学、\"网文产业\"到人工智能与科幻思维,文学叙事在不断探寻着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想象空间的交织点,伴随着信息科技、生物遗传技术、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文学理论应在更加开放的动态思维方式指导下,用知识生产的方式和恰当的表征手段给文学创作以指导。 相似文献
8.
马睿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
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理论经历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以去政治化为起点,使文学理论获得了独立的学术身份;第二次是以跨学科化为标志,解除学科束缚,扩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建立了文学理论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广泛联系。当前,文学理论在反思学术体制与人文知识之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寻找新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青年学者在反本质主义思维的主导下,大都改变了文学理论教材的理论架构和言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当下的文学经验之间的裂缝.但新编教材没能处理好文学理论的教材体系和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们往往倾向于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借鉴和转化,忽视学生本土的现实的文学经验.其二,它们往往热衷于对某些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而不注重文学理论知识的完整呈现.这与文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界“走出文学理论”的喧哗时起,从对欧美学术历程的梳理来看,“文化转向”也只能是其“否定-建构-否定”思维怪圈的“自然性”苦果。付出了沉重代价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回到学科本位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匆忙宣布“文化转向”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对历史演变逻辑的伪叙事。中国文学理论的“出走”既没有社会语境的根据,也缺乏学理推演的逻辑支持,更没有书写现状的阐释性吁求,中国文学理论应本着不否、不弃、不偏、不倚的学科建设思路,遵循自律性原则,继续“审美诉求”的未竟之业,在自律与他律间寻求充满张力与活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它的涵义、产生的文化语境及其对传统艺术美学概念的颠覆为我们勾勒出20世纪初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也说明了俄国形式主义颠覆了传统诗学理论,开辟了新的诗学研究领域,初步建立起现代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谢珊珊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4-57
上个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扬弃传统、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文艺思想,在对话中前进、发展的过程。它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加速于改革开放时期。对这两个时期文艺思想的引进、创新加以梳理,总结其正误得失,无疑有利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蒋明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50-53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超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20-24
胡适在东西杂糅、内承外引、文质并重、超越本体的思维模式指导下为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杜威的实验主义的特殊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在丰富文学主张与文学发展路径的同时,拓宽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涵盖范畴。他以纵横交错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给现代的中国文学定位,多角度地探讨文学的复杂本体,有力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他注重从社会发展的线性历史观入手,强调文学发展线性直进运动特点,主张建立表情达意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15.
张利群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1-5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晓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5):105-110
本集中讨论了美国当代汉学家费维廉(Craig Fisk)的中国学思想。作在梳理了费维廉对中国古代论各主要发展期的观点的基础上,与费氏在中国学思想的体系标准、虚构、社会功用等关键性概念上展开了对话和商榷。作提出,中国学研究应当在纵向挖掘的同时,关注不同化区域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异域资源的借鉴意识并开展具体的对话,由此可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并提供新的建构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和现代文论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丕智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1-6
以学革命的发难章为标志,正式宣告了中国古典学理论的终结和现代学理论的兴起。古典的和现代的称谓,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二在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理论形态上的区别。这是中国现代学理论在质上的变化和飞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小平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1-5
文学语言自指性是指语言在表达某个意思的同时又以表达本身为目的,尽力凸现自身以引起读者对它的注意。哈尼族作家文学语言的自指性通过语音、语法、语义的陌生化表现出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烨鑫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9,25(2)
从整体上来说,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主体性的若隐若现、主体性的凸显张扬和主体性的扩展超越.主体性在主体闻性的讨论中进一步延伸.关乎人及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研究可以加深文学理论的深度感并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鲁云华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2):19-21
沈约虽没有在<宋书>中创设<文学传>,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宋代文人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中较有价值的有沈约的情采论、文体三变论、声律论以及谢灵运的性情说和范晔的立意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