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蕊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7-18
对于新文学的认识,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五四文学与世界文学所联系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忽略了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化大多起源自民间,中国现代作家的思维也是借助了民间题材的运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世界文学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现代作家也大多起源于民间,有了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才产生了多彩的现代文学作品。讨论现代文学的作品,不能不考虑民间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师恭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张应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中国文学与语言的起源基本上是同步的,它们共同经历了乐音呼叫、乐音词语和乐音话语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音乐一直伴随着语言和文学,故早期的语言史也就是早期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许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84-89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以后的第二次语言革命,追求的是文学语言本质意义上的自由性,表现为个体言语体系的建立、文学语言的虚构性以及语言资源上对西方后现代语言模式的借鉴,但语言自由的过度膨胀又使先锋文学携有"不能承受之轻"的暗伤。然而文学语言变革不可能回归,多语喧哗的场面将会继续存在,直至文学获得重大突破、形成某种固定的时代形式为止。 相似文献
5.
陈辽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作家心目中的文学位置总是高于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位置;在历史上,作家的位置从来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文学还是作家,才正式“到位”,即达到了应有的位置;文学也好,作家也好,都应该在现有的位置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晓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4):43-45
我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活跃和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及文学观念关系密切。当代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而洒脱的,她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着力追求生活质量。在文学观念上。她们把写作看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认为文学只能是作家心灵自由和真诚的自然表露,作家的责任感应该是对审美的自觉把握和在作品中熔铸作家一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感觉的萌生,在有意或无意的将节奏、韵律等技巧,与劳动、祭祀等生活中的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张凤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1)
锡伯族是世代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十八世纪以后,锡伯族曾先后三次被迫实行民族大迁徙。频繁的战乱离祸浇铸了锡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性格,也养育和造就了锡伯族的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锡伯族古代作家与自己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积极的现实进取精神,审视历史变迁,传达民族心声,创造了独具民族精神气质和历史地域文化色彩的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古代锡伯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和坎坷命运,凸现了锡伯人民热爱祖国,屯垦戍边,保卫和开发建设我国西部边疆,执着追求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崇高理念和奋发精神。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离乱战祸,加以反动统治者的扼制与摧残,锡伯族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典藉,或毁于战乱或被历史风尘湮没,今存者寥寥。本文根据现存锡伯族文学古藉资料,对锡伯族古代作家的创作意识和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态进行了切实的透视与评析。 相似文献
9.
一“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反映了潜意识状态中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事物,可以视作一种生命形态.文章分析了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对文学起源的影响,并探讨了在先秦文学起源后文和质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海南黎族民歌歌词的重要特征是通俗朴素、情深意切、音韵和谐,其艺术表现手法是白描写实、拟人状物、比兴联想、夸张升华等.对黎族民歌歌词美术的研究,将有利于对黎族民歌的进一步挖掘和全新的美感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甜甜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84-86
学习西方歌曲是否真正有助于英语学习?对此,作者设计并收集了75份问卷。本文归纳了问卷中正反两方面观点,并基于歌曲构成要素分析了学习西方歌曲对英语学习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提出应该有所选择地教授英文歌曲。 相似文献
13.
学习西方歌曲是否真正有助于英语学习?对此,作者设计并收集了75份问卷.本文归纳了问卷中正反两方面观点,并基于歌曲构成要素分析了学习西方歌曲对英语学习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提出应该有所选择地教授英文歌曲. 相似文献
14.
黄琳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60-62
在德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历史长河中,舒曼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用其过人的智慧和浪漫主义灵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文章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入手,探析舒曼艺术歌曲的技法。 相似文献
15.
福列被誉为“法国艺术歌曲之王”,在艺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身处在浪漫主义时期,但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常常出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贯穿始终的法国音乐传统,创作技法中的古典音乐元素以及钢琴伴奏中所使用的古典音乐元素。因此,他的音乐是根植于古典的。 相似文献
16.
回顾20世纪初的那段中国音乐史,在以萧友梅、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作曲家把艺术歌曲引入中国,将这种主题深刻、旋律优美的音乐体裁与中国诗歌相结合,而赵元任更是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书写了永恒的篇章,对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彭梅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
艺术歌曲的演唱作为声乐表演的一种,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必然要靠表演环节来实现。要演唱好艺术歌曲,声乐艺术表演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深入分析和感悟作品的同时还要尽力融入作品,展开想象、进入角色、把握好度;对作品还要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烂熟于心,并且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演唱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18.
闫娜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5):86-87
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艺术歌曲风格清新,格调高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以及充满诗话意境的美学特征。其作品在传承我国优秀古典文化、作曲技巧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郭梅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2):2-6,25
陈翠娜是活跃在民国时期的一位闺秀曲家,《全清散曲》共收录她的套曲21首,质、量并重,不仅抒写了她个人的生平遭际和她周围女性的命运,也记录了时代潮的涌动和抗日的烽烟,内容丰富,艺术精致,体现了民国知识女性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20.
王翠华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9,(2):121-122
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和声材料上,追求新的纵向和弦色彩与组合方式,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扩展了和声语汇,进一步拓展了色彩性和声进行的应用范围。李斯特赋予每种调性以独特的色彩和情调,明显地淡化功能性和声布局而强调非功能的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