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是阅读教学永匣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的时候,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画面。所谓“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渎法,企图让学生人情入境。然而很多时候,听到的是学生拉长了声调的无病呻吟,亦或苍白的念白。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读书方式,面对充斥在我们耳畔的“有感情朗读”,我们更需要擦亮眼睛,拨开迷雾,将读的内涵看个清清楚楚。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内涵,读出真感情,让有感隋朗读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2.
李荣宜 《江苏教育》2006,(3B):16-16
最近听了高万同老师“对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考”的讲座,对他提出的“看懂与读懂是不一样的”一句,感受颇深。让我重新反刍、重新建构了心中的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这样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多方面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个体或群体、教师与文本等。我认为整个对话过程,应突出“人本”对话,因为文本是学习的凭借。教学对话的起点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读在先是前提;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读懂是核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曲解了“语…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课堂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两种倾向比较明显:一种是多媒体使用偏多,有的几近泛滥,冲淡了对文本的研读。课堂上,看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看不到对文辞句法的体会。该学生发挥想象的,由画面代替了。学生甚至抛开文本,直接看一幅幅幻灯片,语文课成了看连环画或电影。另一种是“自主”太多,  相似文献   

5.
五、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情智语文”?能结合案例加以阐述吗? 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童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7.
国画讲究“留白”,作画时在画面布局中有意留出不着笔墨痕迹的空白。这画中的空白,是全幅画最为关注的要点,也是通幅空灵妙境之所在,它令观者心驰神游,悟性发扬。事同此理,语文讲读课的结尾也贵在讲究“留白”,让课内的活动在课外得以延伸与扩展。例如上《在仙台》一课,结尾既不布置学生抄写,也不要求学生答问(这些在讲读教学中已经解决),而是请学生课后将《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找来阅读。看自己是否读懂,懂多少?这种结尾便给讲读课留出了空白。“心有灵犀一点通”,巧妙地一点拨,学生的情绪便被激发起来了。“看自己能否读懂,懂多少?”面对这个充分尊重又富有“挑逗性”的问题。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他们能不积极地参加这场“自我测验”?于是,他们便四处忙开了,找书去了,这就又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书找到后,学生自然要读。这时老师再适当“点睛”,那收效岂止是“把句句话讲尽,把件件事说到”的教学所能比拟的?老师在讲读课结尾巧留“空白”,让学生积极思维,能动地“补白”,教与学均可“轻松”。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这是课内与课外结合的一个范例,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性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文本理解法     
理解,是指领会与解释。理解作为一种阅读能力,要能领会文本内涵。朱熹说:“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覆又看。”这里所说的理会,也就是理解。“看文字,于理会得了处更能看过,尤妙。”理解。在于反复揣摩。看了又看,更能领会,也即加深理解。反之,“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这就是没能理解,看与没看差不多。  相似文献   

9.
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们常说:“老师灌不如引导学生看,老师讲懂不如引导学生读懂。”这里所说的,“看”“读”,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会读书,读懂书,知其意,明其理,究其源,读起来兴趣盎然。读的多了综合、分析、联想的多了,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何其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验中体会到,应注意做到“三个必须”。  相似文献   

10.
《八角楼上》是小学语文义务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由一幅图和两个自然段组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画面、简洁的文字,再现了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顽强忘我工作,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情景。凭借这样一幅图,要让学生理解图中的含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指导学生将看图、学文有机结合,掌握其学习方法,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1.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例如…  相似文献   

12.
考前“快速阅读”三法晏小平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双眼放宽“视幅”扫描文字、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一般临近考试之前,教师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课本,将要考到的内容快速阅读一遍。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呢?一、“闪视”练习先将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啄”个小小的“洞眼”看文本.紧扣“情义”一词.围绕文题、文眼来理文路,品文采.教学中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朗读.注重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让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化感情。学生轻松自由地穿行于长文之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15.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9):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所谓“体验”,是指阅读中对文本的情、景、理的联想,或所形成的独特悟性。具体而言,其一,它是一种激活了的注入生活意识的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  相似文献   

16.
<正>“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阅读策略。学生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的描述,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形成与文字描述相对应的画面形象。这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效果。要形成画面,首先要理解语言,只有理解了语言,读懂了句子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看单幅图是这样,看多幅图也是这样。看单幅图要从整体出发。先将整个画面总的看一看,看画面上的人、景、物都是些什么,然后按一定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看清楚,看全面,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观察。看多幅图时,要先统观几幅图,看几幅图合起来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按观察单幅图的方法,逐幅图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的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将几幅图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思考。2.观察要有顺序。观察顺序就是指具体的观察线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多幅图要从第一幅开始,依次观察…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让教师始料不及的,并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成”,或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时代背景的距离产生的,有的是因为语文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反映多元所引发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差异导致的……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一、点拨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旨在揭示沙俄统治…  相似文献   

19.
张静 《四川教育》2010,(7):37-37
曾经,人们把读书生活比作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今天这个比喻已变成了现实。课件“魔术师”的加入,让我们的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它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蜂蝶飞过花丛”,也能让学生欣赏到“泉水流过山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饱览一幅幅与之相适应的画面,聆听到一曲曲与之相谐调的乐章,感受到一次次心弦的拨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实现“语文”的语言功能.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始。常态的语义学习的媒介是一篇篇阅读文本.因此,常态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应该从文本阅读开始。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上做好如下几件事。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