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炳彦,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少将。1965年2月入伍,曾任师、军新闻干事。1978年6月调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工作。1988年被评为主任编辑,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第二届韬奋新闻提名奖,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曾被聘为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学院(原参谋学院)兼职教授,全军新闻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我军军事谋略学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军事统筹学会军事谋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等。独立、与人合作…  相似文献   

2.
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李树田的办公室,他已在那里等了,不光是人,还有为我准备的尽可能详细的个人资料,甚至包括一些年代久远的照片,以及一本有些泛黄的诗集——那上边记录了这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李树田来自河北一个普通农家,父亲为维持生计在京城一家纸行做店员,经营笔墨纸砚之类,母亲在农村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读过私塾、见过世面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霍邢平,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现任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在记者站、理论部、工商部、总编室、夜班编辑室等岗位工作,十多年上夜班默默为记者和通讯员选题采访、修改稿件、规划版面,为年轻同志的成长尽心尽力,受到记者和通讯员的敬重。 霍邢平组织策划、采访撰写、编辑审定了大量重要稿件,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2005,(8):F0002-F0002
陈贤德.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1944年9月出生.1961年7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师宣传干事。1967年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曾担任全军新闻系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投笔从戎44年,当编辑、评论员38年。撰写社论、评论员章和论405篇.获奖16次,其中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  相似文献   

5.
八年前,马胜荣同志才四十出头,便“荣获”了“老马”的尊称。可不是吗?在他当时领头的新华社国际部英文编辑室,编辑的平均年龄才三十岁左右。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喊胜荣同志“老马”,一是亲热,二是打心底里佩服他的才干。胜荣同志确实是一位识途的“老马”,他领着一群“小马驹”,把个英文国际报道搞得有声有色。不久,他当了国际部领导,后来又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尽管职务不断翻新,老马本色依旧,仍然在孜孜不倦地“驾辕拉套”,目标很明确:要使新华社走向世界新闻大舞台。  相似文献   

6.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红日当顶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的总编室主任,人称编辑部的“大管家”,既要主持要闻版的编辑组版工作,又要协调全部新闻版的稿件调度和整张报纸的编辑出版事务,还要参与重大采访战役的组织指挥,有的时候甚至要亲自采写新闻,配发言论,设计版面,制作标题。要当好这个“大管家”,不仅要有新闻采、写、编、评十八般武艺的“外功”,而且要养成深厚的“内功”:政治上的坚定和敏感、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形势的大局意识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等等。从大别山区红安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来的江绍高,以其政治上的坚定,  相似文献   

8.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经红日当头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新闻评论家冯并,男,汉族,原名冯拉,中共党员,1945年生,河北阳原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经济日报评论部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现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作为分管经济日报评论和理论工作的副总编辑,冯并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大事多、喜事多的1999年里.他在上半年直接主持有关科索沃事件和揭批“法轮功”的宣传报道,下半年又参与组织庆祝中…  相似文献   

10.
何花于1988年从新化县器材厂调入新化县档案局工作,在档案局一呆就是30年.30年间,何花在新化县档案局所有的工作岗位上都干过,并且都干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根据组织安排,何花担任新化县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八年过去了,在以她为首的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新化县档案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档案保管保护设施越来越完善,档案意识深入民心,档案的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档案工作正在为新化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他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东北辗转到西南,又从西南来到北京,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华社分社社长,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对新闻工作最初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至今仍像30年前一样战斗在采编第一线,将一片赤诚之心,化作对党和人民满腔热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新闻人生。 他就是李新彦。  相似文献   

12.
范蓉又跨跃了个人事业的新高度——荣获中国第三届“韬奋新闻奖”。 从事新闻工作16年,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集采、编、播、控于一身的全国闻名的节目主持人,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一尊尊奖杯、一件件奖状和证书也许能做出诠释。但奖杯和证书都无法告诉  相似文献   

13.
贵州的山,山峦起伏,山路崎岖。一位大山的儿子,倾力用新闻的翅膀飞越群山,沟通山里山外的信息,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鼓”与“呼”。 他,就是贵州日报副总编辑、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霍邢平。在黔山秀水中养育成长的霍邢平,热爱新闻事业,为人谦和厚道,造诣颇深。 在老编辑的眼中,他善于思考勤于践行 其实他都是50来岁的人了,但老编辑还是叫他小霍。他参加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位日报的老总;他,挚爱新闻事业,30余年激情不减;他,连续10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摘取一等奖;他,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日前,在全国新闻界人物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奖名单中,人们又看到了他的名字。从一名农村通讯员成长为一张中央大报的总编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他还是一位画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群体"的一员,近些年来,他专心为人作嫁衣,很少动过画笔。有人为他婉惜,而他只淡淡一笑。  相似文献   

16.
在前不久揭晓的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奖名单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高级编辑杨青名列其中。消息传来,杨青办公桌上祝贺的小条摆满了桌面,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西到新疆打来的祝贺电话接连不断。一些请她谈感想、介绍事迹的访问者也接踵而来。面对这些,不善言谈的杨青,总是淡淡一笑:“真的没有多少东西好说,我是一个普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第三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名单(9名)李炳彦(解放军报)、范蓉(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孙言兵(山西临汾日报)、张克眉(羊城晚报)、江绍高(人民日报)、李树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顾志武(工人日报)、马胜荣(新华社)、张晓爱(北京电视台)。第三届韬奋新闻奖获提名奖者名单(30名)马克利(兰州晨报)、王畅平(安徽日报)、王建男(哈尔滨日报)、王明国(新民晚报)。王柏森(新华日报)、乌恩巴雅尔(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王乾荣(法制日报)、米玛(西藏电视台)、宋力力(重庆电视台)、张义德(光明日…  相似文献   

18.
翟惠生,46岁,大学文化,高级编辑,历任《光明日报》科学部记者,国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所采写稿件曾获得60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项,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近7年来,每年有1/3时间值夜班,负责和参与《光明日报》重要报道策划、指挥和具体组织。他策划、组织、采写、编辑的较重要和有影响的新闻报道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道;从七届一次到九届五次共15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在全国窗口服务行业推行50句服务忌语的报道;国情问题系列通讯;让百姓吃上放心肉的报道;让卖花女孩回家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19.
回忆起16年的新闻从业历程,李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 他说,这16年,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是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感觉对世界的探求、对生活的认知既无穷无尽又兴味盎然。 “只有站在历史的前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合拍,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反映现实,才能更好地起到新闻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华。”这是李挺16年新闻工作的深刻感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获得“韬奋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抓住时代的变化 1984年,李挺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李挺对自己今…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圈里转悠了25年,圈里圈外许多人认识何加正。他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因为他1.82米的大个子,走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二是因为他寡言少语,与“伶牙俐齿”的同行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实,熟悉何加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宽厚随和,喜欢思索,埋头干活的人。 何以“高出一筹” 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写出几篇好作品也许不算太难,难的是经年累月在一个领域里埋头耕耘、深入开掘,写出一大批有见地、有影响的好作品。 从1974年大学毕业来到人民日报社至今,何加正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报道这片沃土,他参与了农村改革报道的全过程,是从事农村报道时间较长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之一。 农村改革初期,许多理论问题似是而非,没有现成答案,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局面非常复杂。何加正怀着对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