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威  张宇强 《科技风》2022,(1):44-46
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社会对具备智能制造相应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通过政府引导,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形式与本市州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内涵、服务本地经济、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紧跟社会制造智能化趋势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归纳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总体思路,提出建设方案,并对智能制造专业群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任晓敏 《大众科技》2022,(12):164-167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依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将现有实训室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沿着智能控制与制造方向,按专业群任务计划整体设计、逐步完善分梯度建设各类多功能实训室,发展以“硬件+软件+虚拟仿真+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综合实训基地,将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深度融合于实践教学与管理,建立教学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多功能系统,开展集生产、自动化控制优化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技术,为机电行业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和与社会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单一专业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势在必行.护理专业作为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组建专业群能够更加契合产业的发展、培养更高质量的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护理专业群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需要进行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联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三维目标不明确、体系融合程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深入探究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周左晗  张蕊  郑昊 《科技风》2024,(10):35-37
在上海获得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权的背景下,依托世赛省级选手培养基地的优势,以世赛成果转化为契机形成学习、教学、创新、交流的“四驱动力”,推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在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专业群服务于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陶勇  程琼 《知识窗》2022,(7):78-80
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文章首先厘清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智能制造的概念,剖析了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内涵;其次研究了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意义,得出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是浙江产业的发展需要,是“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是浙江教育发展规划部署的结论;最后探讨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策略,提出从知识结构和产业发展两种思路去确定专业群的建设方向,并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进行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背景,提出基于"GDPC"培养模式的多层次、动态融合体系,通过以重点和特色学科的"双一流"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分析其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25)
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简要介绍了专业群构建与产业链的对应性,总结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阐述了"三横六纵"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现代学徒制、国际化标准育人、全面学分制、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建造业的建造效能有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传统建造项目存在的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不足,本文首先提出了将大数据智能制造的思想应用至建造业,从建构阶段、施工智能预警、建筑健康诊断多阶段融合智能制造技术体系;然后构建“智能建造+HCPS”框架;最后提出大数据智能制造下建造业的发展对策建议,从而在建设项目中发挥作用,为促进智能建造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房伟萍 《科技风》2022,(14):158-160
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科学组建专业群是前提,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关键岗位集群,有效整合共享资源并形成“1+1>2”集聚效益。专业群要突出“高”和“特色”的目标属性,围绕建设目标详细阐述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路径。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两个重要支点。针对这两个支点,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基础,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是关键,国际化水平是质量要求,本文对如何夯实基础、抓住关键和提升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如何建立动态持续发展机制,保障专业群高质量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建华 《科教文汇》2023,(16):39-41
专业群建设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热点问题,伴随产业融合发展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调整,跨二级学院组建专业群现象普遍出现。囿于理念、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跨二级学院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不够、协调推进存在困难、业财匹配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系列成绩和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12.
景宝华 《知识窗》2022,(10):69-71
专业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必须与产业和岗位需求相契合,所以职业院校应积极构建产教深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分析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境,论述职业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举措,推动专业(群)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工具之一,原有传统汽车生产厂家开始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最初的传统工厂转变成了目前智能工厂,汽车零件装备制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不仅是象征着一个国家生产水平的提升,更代表了人类科技化的进步。我国自从2015年开始,对智能工厂实施了战略性计划,在此战略规划中,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要加快智能工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工厂建立量化深度快速融合主攻方针,实现高速发展新计划,这样一来,汽车会成为智能工厂新型开发的对象。结合目前我国汽车智能工厂"十二五"两化融合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内网建设基本思路,目的是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结合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及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专业建设应有清晰的培养定位。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职院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强化师资,建立产学深度融合机制,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考核方式,从内外两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价,以期在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内江科技》2019,(10):125-126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领航灯,基于学校民航专业群的发展现状,结合"双高计划"建设标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出八个方面的举措和方法,推动民航特色专业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船舶海军士官专业是培养服务于大型舰船建造和维护的高素质技能紧缺型人才。为适应我国海军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政治素质合格、军事本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海军士官,本文创新探索"校军企"三方合作下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以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校企互融、多元化培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识化、共享化、学程化、模组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国家级教学团队;建立区域共享型、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中心;创新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新字号"企业培育壮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建设期内,打造国内高水平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群,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群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领军者,为推进龙江全面振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我国进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因此成为扩大消费促进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产业.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升的体验品质要求,文化产业亟需进一步加快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文章从产业链视角,探讨了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升级机理,并以抚州市为例,针对抚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消费等方面,提出抚州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杭州市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现状为基础,分析促进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从产业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和人才层面入手,总结科技进步对文创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在分析"上下游"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的发展方案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杭州市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现状为基础,分析促进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从产业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和人才层面入手,总结科技进步对文创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在分析"上下游"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的发展方案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