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故事叙述者像制图师一样,在作品中创造出对世界的表征,但这种表征并非以更具比喻性的形式纯粹反映那个“真实”的世界。文学中的空间表征必然会使我们置身于嵌套结构,在此,地图的轮廓融入风景的特征,并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叙事,如此不断往复。文章将对文学绘图展开反思并投射出新绘图,主要将在世界文学的三个经典场景(荷马的《奥德赛》、但丁的《神曲》和麦尔维尔的《大白鲸》)中考察伴随着探索和呈现所产生的各种活动。这些场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文学绘图工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叙述者的呈现所产生的创造世界的效果,因为个体探索者的行程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地图;支撑这个被创造的世界的抽象系统或建筑系统,因为这个世界的地理被表现为符合逻辑的样子,目的是为了展示其“真理性”;最后,该工程强烈的反身性,因为地图绘制者必然会被制图行为所标记。跟随奥德修斯、但丁和亚哈的脚步,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深渊的边缘,深渊里的倒影不断循环反射并产生新的景象,在绘制领土的同时会将地图领土化,并由此投射出潜在的其他安排。  相似文献   

2.
用地图表示方言分布已经有较长的使用历史。近年来地理语言学出现了采用计算机设计方言地图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利用数据库和绘图软件进行地图自动绘制.采用二维符号在地图上反映方言特征。符号设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地图绘制中得到进一步研究。此设计主要从方言地图显示与阅读的特点出发,在地图视觉感受理论、符号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广东方言地图集的“干净”词汇图为例。进行系统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用制图作品与輔助教具的类型供教学用的制图作品主要有下列几种:1)挂图;2)教科书課文中的插图和各种采色附图;3)空白地图;4)地形图;5)地理图集。在教学方面,各种輔助教具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有助于研究地图和使用地图。各种地球仪、各种地势模型、各种剖面图和立体图教属于輔助教具的范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绘有普通地理图的地球仪之外,还使用各种特制的地球仪。使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外首部英美文学地图理论的系统研究专著,郭方云教授的《文学地图学》基于国内外文学地图文本研究丰富但理论探讨匮乏的现状,从文学地图学的生成语境、本体构架和批评策略三方面出发,对文学地图学这一新兴空间批评视角进行了全面探索。该著是中国学者在与英美学界的对话中构建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有益尝试,预示着文学地图研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陈华演 《教师》2010,(11):96-97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立足地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加强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还要“贴近高考”,切实培养学生地图判读技能。  相似文献   

6.
我是受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姜峰老师的“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教学设计的启发,设计出了《word中绘图》的教学设计。姜老师的课程设计当中是word中的图片插入与设置将现成的天气图标插入到中国地图当中去,当我觉得对于word当中的绘图工具的使用采用学生制作天气图标制作自己的天气图标,这对于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董海森 《教学考试》2022,(53):47-48
<正>南宋郑谯在《通志》中说:“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不仅指明了古今学者治史的方法,也说明了地图对于辅助历史学习、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有重要作用。历史地图可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用教材地图素材进行教学是权威、可靠的。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地再现历史发展的概况,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考查,  相似文献   

8.
地图是地理的一扇窗户。学好地理必须懂得学会读图用图。地理绘图教学就是从读图、分析地图能力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绘图练习来掌握课本的重要知识点。从如何展开地理绘图教学、地理绘图教学的意义、地理绘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三个步骤探讨了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第一步:展图,对地图有大概的了解,感受地图。第二步:说图,让学生就图上所了解到的知识,对照图像目标自问、互问或看图出题,同学们互相补充,教师再用问题加以引导,达到让学生不断熟悉地图的目的。第三步:绘图,让学生动手绘图,在此过程中他们要注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组合,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理解和记忆地图,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徐颍 《天津教育》2023,(10):47-48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短评主要是针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可归于议论文教学。文学短评写作贯穿于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在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等多个任务群都有关于文学短评写作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写作资源、写作知识与写作情境。同时,文学短评写作也能促进深度阅读,读写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最新的变化为讨论其中涉及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性质 ,外国文学选目及评价方面的变化和意义 ,新形势下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提供了现实条件。外国文学中译本 ,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 ,是现代白话文的特殊组成部分 ,所以也必然是中国语文的一部分。新版大纲和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材范围大幅度拓宽 ,评价趋向多元化 ,同时保持了意识形态的连续性。面对如此教学实际 ,从人性、社会批判、命运或象征三层次提炼和整合作品主题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批评理论著作都将重点放在时间问题,忽视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问题;对文学中空间问题的研究源自约瑟夫.弗兰克的著作《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这篇文章,引起了相关学者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研究。本文结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辛格的短篇小说《巴士》为例,分析西方文学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以期给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提出,把文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读者身上。文章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依据,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问卷调查的结论入手,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难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外国文学作品怎样来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力图从文学翻译、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心理三个维度,提出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即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论文具体探讨教学观念转变后大学文学史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就“史”与作家作品的关系、关于经典文本的确定、文本的解读与细读、教与学之互动等问题,提出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如何走向开放的一些看法与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7.
经典作品包含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层思考,往往是时代思潮的艺术化表现,对经典作品纯文学的解读具有天然的狭隘性和弊端。发掘作品思想与时代思潮的深度联系,由作品而了解民族文化,把知识的传授导向人生智慧的养成,应成为文学教学的一种追求,而教育者具备必要的思想史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是拓展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专业的英国文学教学中,荐在着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教学应以对文本的分析和欣赏为主,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另一种看法是,学生应当首先了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零散的作品阅读不能使他们从宏观上把握文学的脉络,也不利于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这两种主张都有失偏颇。单讲文学史或者单讲文学作品,都是片面的。文学教学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把握了大的背景知识,又能切实体会到作品的内在韵味和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现有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体裁大多采用四分法,但基本上是从语言运用、艺术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立论。其实,这些特征有着深层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作为内在基础。小说和剧本作为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在形象塑造上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适合表达多元错位的、动态复杂的情感;诗和散文作为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上注重意象的空间组合,注重空间上的共时性,适合表达较为单一和同质的情感。四种文学体裁应从整体上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学生在文学意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语言的偏离意识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但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文学教学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