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浩 《新闻记者》2023,(4):26-35
数字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用户获取社区新闻与构建在线社区归属感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成为我们探讨社区化公众行为的实践基础。本文尝试借鉴新闻卷入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探析用户关注社区新闻内容以及参与新闻点赞、分享与讨论等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而准确理解数字新闻用户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用户关注新闻内容的核心驱动力是满足生活需求,用户的情感卷入能够直接激发其对社区新闻的参与意愿,这一意愿转化为参与行动的过程则涉及更多的情境性因素。上述环节表明,用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与人际关系具有将其塑造为审慎行动者的潜能。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新闻用户由“智识个体”走向“智识公众”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昭萍 《出版广角》2022,(20):93-96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阅读已然成为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在传统出版领域,随着数字阅读技术的使用,数字融入困境亦逐渐暴露。数字阅读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版行业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将日益高深的技术使用到出版实务中,而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应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中关于数字阅读技术应用的分析,阐释其通过拓展数字化服务、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构建数字认同等一系列手段解决数字融入问题,弥合数字鸿沟的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3.
徐洁 《新闻战线》2022,(12):109-111
创新形式服务核心内容,一张优秀的新闻海报能够抓取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巧用视觉元素和动态效果,既实用又艺术、简洁而深刻,全媒体化的综合视觉呈现与遵循用户行为逻辑的交互化设计适应了不同传播路径,有利于融入多元圈层、与用户达成沟通,以“强视觉”理念推动内容生产,在技术加持之下进行社交分发,由私域流量引发强传播裂变。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开始. 邢台日报把搞好"社区新闻"的报道作为运用舆论力量配合"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开设了社区新闻专版和"社区故事"专栏,并举办了"共建和谐社区"征文大赛.  相似文献   

5.
元宇宙的快速发展引发热议,作为元宇宙重要角色之一,虚拟数字人已在各领域得以应用,在图书馆应用中也具有无限潜能。年轻一代用户对现代技术与服务的期待以及元宇宙环境带来的挑战都要求图书馆及时采用新技术升级用户服务,而虚拟数字人可赋能智能问答、阅读推广、用户培训等多重图书馆用户服务场景。为推动虚拟数字人技术落地应用,图书馆要开展技术合作并及时制定技术标准、重视行业与社会虚拟数字人技术人才培养,重视相关法律规范研究制定实施,从而促进图书馆行业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一个复数名词,存在多种呈现方式以满足多元需求。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危机催生了以新闻创新为代表的自救行动,并产生了大量相关新概念。本研究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中的43个“X新闻”案例进行主题分析,总结了当前新闻实践中的三种创新形态:新价值取向、新新闻文本和新运行常规,它们具体表现为五个特征:关注人的存在、提升报道质量、开辟收入来源、运用先进技术和协作生产新闻。文章进而提出新闻的“有机创新”来解释数字时代的新闻创新景观,提供了从理论层面理解新闻创新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实现生态治理创新、突破传统治理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亟待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政府生态治理,提高生态治理效能。在此过程中,政府生态治理面临着数字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挑战、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创新型挑战、数字治理能力建构的规范化挑战以及数字生态治理模式的协同性挑战。因此,要完善数字公共产品体系、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构建生态治理的新形态,以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对政府生态治理的赋能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是社会结构变迁下满足民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数字赋能将从民众角色转轨、合作边界拓展、文化空间创建、消费刺激再生产维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论文以C县为例,从主体协同、平台驱动、空间重构、文旅融合四方面介绍了该县依托数字赋能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9.
刘沫潇 《青年记者》2022,(15):100-101
全球知名付费墙软件研发公司皮亚诺发布的《2022媒体订阅表现基准报告》表明,数字订阅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场持续征程,用户的每一步转化可能都需要媒体付出相应努力。为了提升订阅用户转化率,降低订阅用户流失率,媒体需要了解用户转化的时间、设备和渠道,把握好注册用户这一付费订阅的潜力群体,并与订阅用户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湖州晚报细化民生新闻,增加社区新闻版,呈现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受众成为新闻主角的“圆桌对话”方式,受到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欢迎。两年多来,湖州晚报社区新闻版记者真正“下沉”到基层,挖掘了一批湮没在寻常百姓家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1.
常江 《青年记者》2024,(1):76-79
本文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数字新闻进行重新概念化。在辨析有关数字新闻定义的四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关系的角度界定新闻:数字新闻是由数字媒体生态及其行动者网络所培育的一种令新闻经验得以形成的公共性信息关系。本文进而归纳数字新闻的三个核心特征:巨量化、广泛连接性、动态数据化。以数字新闻的重新概念化为起点,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基本方向:以关系为基础分析单元建立研究实践体系,以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机制为核心认识论搭建概念框架,以文化公共性和信息民主为恒久的规范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离不开数字,尤其是经济类新闻,更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国智慧,具有世界意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以数字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夯实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民众的精神富有。当然,在数字新媒体赋能共同富裕过程中也存在数字鸿沟加剧、媒介素养不足等问题,但数字新媒体依然可以在赋能数字社会发展、传播共同富裕理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这三个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挖掘数字新闻“富矿”需要一双慧眼,媒体在呈现数据的同时,常常同步配发解读,剖析数据背后的支撑。因此,数据新闻的挖掘梳理需要记者有积累沉淀的功底、有以局部见整体的本领,知晓国家政策、了解城市发展思路格局,才能将数字新闻做出趣味性、可读性,从数字背后挖掘有趣有料的新闻线索,推出优质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我国新闻低俗风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色新闻"潮对比,借鉴"黄色新闻"的沉浮经验,用于改善我国的新闻环境,规避新闻低俗化。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4):4-12
社会学曾在新闻研究的不同发展时期深刻形塑了这一领域的面貌,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新"客体"和"新"理论两个层面呈现数字时代新闻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意在回答新闻社会学究竟能为数字新闻研究提供哪些助益。未来仍应加强新闻与社会学的再连接,以继续夯实数字新闻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跨越数字鸿沟和保护“数字弱势群体”是当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迫切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数字排斥”转为“数字赋能”视角切入,尝试构建“数字赋能”驱动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理论框架,化解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振兴发展。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侵害的症结主要在于数字排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因素的制度排斥、发展因素的技术排斥、组织因素的社会排斥以及文化因素的环境排斥。在乡村振兴时代倡导数字赋能是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内生需求与大势所趋。在具体策略层面,应从个体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家庭赋能层面构建社会保障网络、从社会赋能层面提高社会支持效能、从政府赋能层面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以此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促进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新闻”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文的界定,但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对社区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它与社会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里,大多是普通人眼皮子底下的日常琐事,或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它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不断发展、报道领域进一步延伸的体现。从报道内涵上来看,是用平民视...  相似文献   

19.
数字在新闻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有时是一种量的表示,有时是一种质的反映,有时给人以新的形象,有时又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时,数字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符号,用得不好也会给人以单调、枯燥、繁冗的感觉。怪不得有人曾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金洁 《新闻战线》2023,(10):41-45
拥抱数字浪潮,聚合数字力量,苏州市通过数字化赋能思想理论武装、媒体深度融合、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释放文化资源强大势能,提升文明城市治理效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新业态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