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传承着较原始的侗族琵琶歌艺术形态。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侗族琵琶歌在旋律构成、歌词押韵、演唱声腔等多方面有着独特而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地田野采风,在搜集整理原始文献、谱例、音响资料的基础上对通道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征做初步的研究与探讨,以对其今后的传承、传播起到抛砖引玉之意。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黔东南南部的广大侗族地区,普遍有用琵琶伴随歌唱的传统。黎平洪州琵琶歌即属于侗族琵琶歌的一种,它在侗乡流传600余年。由于洪州琵琶歌的演唱方法独特,男、女生自始至终均以假声演唱,使其在南部侗族地区众多琵琶歌演唱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平架村进行实地探访,对琵琶制作及演唱特点等进行了考查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4):69-74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与当地的生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侗族大歌之乡"岩洞侗寨的实地调查,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生态对"侗族大歌"生存状态的影响,并试图从保护自然生态、完善社会生态、维护人文生态等基础性保护路径来反思和考量"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流行区域、特征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因素、两种可能、一个建议入手,以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对侗族大歌的相关保存的必要性观点。相关学者提出的侗族大歌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传承班、对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音乐基因进行再创造,对侗族大歌进行产业化发展等手段,也不失为保护、传承、创新侗族大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琵琶歌是广西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兼有曲艺和民歌的双重特点,它集弹、唱、说、表于一体,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因侗族特有的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在侗族历史长河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广西侗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传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春霞 《学子》2013,(5):159-160
侗族大歌被世界知名人士称为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还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据调查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分别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戏曲大歌、叙事歌谣、礼俗大歌、儿童大歌等类型。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不需要人指挥,也不需要伴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同样侗族大歌也是一种无文字传承歌声,都是通过祖辈们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父辈、父辈在传唱到下一辈人。这足以说明侗族歌谣一直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本论文试图对侗族大歌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的民间界定与分类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界定并非那么清晰明了,分类也并非那么整齐划一。只有弄清了什么是侗族大歌这一基本问题,在传承与保护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只有认清了侗族大歌的民间分类,并了解各种类型濒危程度的差异,在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中才能把握轻重缓急。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型、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侗语区域的不断缩小等深层次原因,侗族大歌的传承正面临着“学歌的人越来越少,教歌的人越来越老,唱歌的人越来越难,传歌的人越来越偏”等诸多困扰和严峻挑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复兴侗族独有的鼓楼聚会、行歌坐月、“外嘿”、“外顶”等文化习俗,切实解决歌师生存与发展的后顾之忧,让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留存民间,创造自然的传承环境;同时又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让侗族大歌紧随民族融合与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是侗族人民的主要集聚地,侗族中流传一种十分优美的歌曲,即侗族大歌。近几年,由于国家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广泛地欢迎和推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声音大歌的演唱特征及演唱技巧展开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子军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5):11-13,10
通过对侗族大歌历史渊源的探讨,分析了侗族大歌经济开发价值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发三江侗族大歌的经济价值的建议,这不仅对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国家级贫困县三江的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位于湖南怀化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民族文化保持相对较为完整的侗族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侗歌、侗舞、侗琵琶都是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其侗族喉路歌鏊是侗族多声民歌的典型代表,歌唱形态,在歌唱表演、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侗族喉路歌蓥的调式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传统文化中,风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宣泄、接纳、交流、团结等功能,并作用于生产生活与人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其源于生活,发于情感,反映着侗族社会淳朴的乡俗与和谐的景状,成了学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资源。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滥觞,侗族风俗歌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前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下,在整理和研究侗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寻析其传承、保护之策略就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 ,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