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和掠夺,在开明的士大夫和爱国的知识分子中间,激发起一股“法师西洋”“富国强兵”的维新思想。以“文言一致”“国语统一”为宗旨,以拼音方案的研制,共同语标准的探索,书面语的改革为内容的国语运动则是这股思潮在语言文字学界的产物,卢戆章便是推行国语运动的第一人。同时,康有为、蔡毅若等也是国语运动的积极推行者。  相似文献   

2.
在陈水扁紧锣密鼓鼓吹“台独”的噪音中,有一个强杂音,这就是通用拼音的正式出台。通用拼音的出台汉语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要译成英文,必须使用拉丁字母。台湾的国语注音符号显然不能用。在台湾使用的拼音法,有国语注音符号、国语注音符号二式、国语罗马字、耶鲁式、威妥玛式、邮政式和国际音标式;近几年又开始使用通用拼音(又称“自然拼音”)和中文拼音。这就是九种不同的拼音法。  相似文献   

3.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文字改革(国语)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他一生为祖国文改事业奋斗不懈。仅就字母和拼音方面说,早在1916年就与蔡元培等人共同组织“中华国语研究会”促成注音字母的公布,参与注音字母的修订并创制了草体,又为推行而设计了注音汉字铜模;1926年与钱玄同、赵元任等人组织“数人会”创拟推行“国语罗马字”;1949  相似文献   

4.
汉字注音脱胎于譬况法、读若法和直音法。梵、汉语言的接触,促成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中西语言的接触,使得汉字的注音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它经历了从利玛窦、金尼阁、马礼逊到威妥玛、邮政式拼音,从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到国语罗马字、耶鲁拼音的发展历程。汉字注音的历史见证了汉语的发展传播史,汉字注音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朝着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在“拼音—识字—阅读”的转换过程,由于儿童在学 习拼音和识字的每个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认知结构中,用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观念同化新知识,新知识不能有效地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则引起不稳定和含糊的意义,并且导致迅速遗忘,而没被遗忘的又形成了思维定势,障碍了正确迁移的顺利进行,给每个转换阶段带来了不良影响。 拼音向识字的转换过程 拼音教学结束后向识字学习转换时,难度最大,时间最长。因为识字在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开端,从学习拼音过渡到学习汉字,它是与儿童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学习拼音一般知觉发展是从“物”到“文字符号”为代表的“命名”过程,而识字过程的知觉则是从“字(词)”到“物”的顺序。先知觉字形,然后赋予字形以客观的内容,同时读出字音。儿童在建立字(词)一物的联系过程中,也是以字词为中介,间接认识客观世界,其转换一般以经历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江苏省籍的文教人士依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对国语运动的开展发生了重大影响。众多的江苏人参与了第一套拼音方案的制定,大力推动注音字母的颁行,主导了国语标准音的拟订,提倡并谋划了注音识字运动,在白话文运动中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本市的一年级新生作了调查,发现大部分新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接触过拼音但学生的程度差距很大。怎样使有基础的学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更多地关注没接触过拼音的学生,使他们从不会到会,从初步学会到高质量学会呢?一、开放教学,突破零起点“开放教学”是相对于“封闭教学”而言的。在传统的、封闭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知识。而在开放的拼音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资源。1.凸现课程意识,突破零起点这次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  相似文献   

8.
清末切音运动,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了汉字的繁难,唤起了中国人自主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意识;无政府主义者对汉语汉字的贬斥和对世界语的鼓吹,强化了人们对汉字进行改革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钱玄同对汉字及拉丁化方案的态度转变,对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诞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蔡元培、赵元任等文化名人和语言学家对拉丁化方案的支持,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高中一年级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一、调整后本章教材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调整后力学必修部分的核心.本章主要内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调整后教材的前两章“力”和“物体的运动”,为学生学习本章,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做了准备.从知识方面,是在学完力和物体的运动之后,进而认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这些最重  相似文献   

10.
周婷 《文教资料》2011,(13):66-67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通过出版与国语运动相配合的国语教科书,发行一系列普及国音国语知识的书籍与配套的留声机片,开办以培养国语教员为目的的国语学校,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了持续数十年的国语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国语运动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近代国语运动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语发音的质量是评价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经过从初中(或者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仍然难以达到标准,始终处于语音的"僵化"阶段。本文针对昆明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在语音课学期末的语音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昆明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语音学习进程处于中等层次的阶段。针对学生在语音学习方面的问题,该研究提出语音教学必须采用舌位和嘴型的固化训练,在课外建立语音训练工作坊,借助语音学习软件搭建有效的语音学习平台这三项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2.
项目“交互型”英语语音网络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网络课程建设研究缺口较大,设计建设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重视"交互性"的英语语音网络课程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教师与研究者应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按照"学生自主性、活动项目具备计划和社会情境性、交互性"三大核心评判标准,提高英语语音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汉字难"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瓶颈。不解决汉字难,汉语国际教育难免会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不符合汉语国际传播的宗旨。文章尝试更换视角,寻找解决方法。文章首先探讨"汉字为什么难学",指出其原因涉及汉字自身特点和主观因素。文章就主观因素的原因,提出:教学目标定位不当,教学盲区不少,教学方法内外无别,文字理论还不够完备。要改进汉字教学,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提出海外汉字教学应该突出"听说读",淡化"写"。减少写字量,增加识字量,尽早形成汉语书面阅读能力。文章建议汉字教学实施"两步走"新模式,设置"汉字预备课程"。最后介绍新型教材《汉字ABC》。这个教材凝聚着对改革汉字教学的一系列想法,核心理念是"汉字教学必须从外国学生的特点出发"。教材的创新之处有:汉字教学新模式;汉字教学新方法——字感教学法;汉字形体新概念——"字域";汉字笔画新理论——"九笔画";汉字练习新题型。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句子"的"句"是从"句(gōu)"分化而来,但是他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文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本文认为"句子"一词出现在宋代,《广韵》里始有jù音,但我们推断这个读音出现在齐梁时期。改变读音的目的是为了区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阅读测试评价是语文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全面考核、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测试评价应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为导向,以达到考核、评价学生的语言构建、重组和运用等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只有掌握了“考什么”和“怎么考”,才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根据多年来的教学活动和阅读测试命题经验,总结出“四...  相似文献   

17.
邹景阳 《天津教育》2021,(11):96-97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蕴含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8.
以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例,从深度学习课堂进程维度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以期解决课程思政“怎样做”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明确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第二,梳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价值导向;第三,采用展示高挑战项目、深入讨论问题、关联知识体系等教学方式来“落小,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这既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能将育人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连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9.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位”(中心)、以教师为“主位”(主导)、以家长为“辅位”(辅助)、以阅读任务为客体(对象)、联通课(校)内外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学习共同体理论启发下,为改变语文阅读小组合而不作的情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共同提高为目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组织上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阅读过程具有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些特性赋予了“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新功能,为构建立足课堂、融通课内外的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需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欧宇 《林区教学》2021,(4):112-1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揭开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篇章。与2003年实验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更加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综合考虑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的要求,突出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提出两个新概念:一是语文“核心素养”,二是“学习任务群”。就“学习任务群”作出研究述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