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设计思想“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 ,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 ,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知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压强”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压力、压强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要求学生知道帕斯卡定律;了解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压力的简单计算;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般压强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的特殊性,掌握反映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公式和有关计算;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浮力”这章是前几章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压强”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学生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压力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是本章的核心,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解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物体的沉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在学过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来研究浮力问题的.这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和深化.本章内容共分四课时.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和第四节选学课,教材既有演示实验和理论推导,又有原理和应用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推理和想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2.学生分析学生虽然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往往受生活经验的干扰, 由于浮力与液体内部压强有关,学生知道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液体的压强”是现行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该节教材是前面压力、压强知识的深化学习和理解,是学习后续知识“大气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而“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的教学,无疑是搞好液体压强知识教学的重要前提。该实验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得当,他能够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液体压强的公式”一节课中的难点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总重和体积无关。这个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看,形成教学难点的一个关健因素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因为,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就从第一节课的图5—2(课本92页)中知道压强公式(P=F/S)中的压力与重物(砝码)的物重有直接关系,在第五节一开头又是这样叙述的“液体因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1 .教学内容复习、总结前一节课实验 ,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 .2 .教材的地位液体压强介于固体的压强和大气的压强二者之间 ,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同时液体压强的知识有很多实际应用 ,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的特点教材突出了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提供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4.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以及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思路和方法 .二、说教法归纳总结上节课实验内容 ,最后概括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用类比的方法和知识迁移的规律 ,启发引导学生在积...  相似文献   

7.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初二学生从“液体的压强”演示实验中,直观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规律,又从“液体压强的计算”中学到了液体压强的定量关系.学生能运用p=ρgh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但解释有关的问题就难了.学生往往把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跟容器中液体所受的重力混为一谈,把液体的压强跟容器的底面积相联系.如图1所示:学生难以理解水对茶杯底的压力小于杯内水所受的重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对p=ρgh的物理意义不理解,只是死背硬记套公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大纲,挖掘教材潜力,设计并制作了能演示“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系,而与液体所受的重力、容器的形状无关”的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制做工艺和演示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压强”是教学大纲中要求达到“掌握”层次的七个重点知识之一.压强概念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压强’与“压力”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初二物理教材中,在讲液体压强的应用时,都是从如何防止液压对人类生产实践造成危害方面讲解。我在教学中补充了利用液体压强来打捞沉船的实验,从积极方面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液体压强公式p=pgh可知,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水中,当深度足够深时,液体产生的压强是很大的。如果将这个压强作用于某一面积上时,它将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F=pS。根据这个道理,可以利用液体的压强来提升重物,例如用来打捞沉船。  相似文献   

10.
"研究液体的压强"是现行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该节教材是前面压力、压强知识的深化学习和理解,是学习后续知识"大气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而"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的教学,无疑是搞好液体压强知识教学的重要前提.该实验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得当,他能够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液体的压强是流体静力学的重要概念和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初二物理教学的重点。另外,由于液重而产生的压强,却又跟液体的总重和体积等无关,于是又成为初二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学实践中,常用实验来证明“液体的压强只跟深度和密度有关系,跟液体的总重和体积等都没有关系”(见1987年第二版初二物理教材p.114),并结合应用液体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予以讲解,才能使学生较好理解并掌握液体的压强特点和规律。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简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2.
高军 《教师》2014,(1):65-67
正建立物理"模型"是研究学习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正是通过建立"液柱"模型的方法,推导出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液=ρ液gh。推导思路如下:⑴教材首先用微小压强计探究了液体压强的规律,如图1说明"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这是公式推导的依据。据此,若在容器中截取一段底为S、高为h的"液柱",如图2所示:则在h深处有  相似文献   

13.
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编排,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对物理实验的灵活处理,协调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教材的深度、广度、份量以及促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加强物理知识的应用等诸多方面较好地反映了教改成果.初中物理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教材中的“入门  相似文献   

14.
张青岷 《物理教师》2005,26(11):7-37
在初二物理的“液体内部压强”教学中,使用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对引入液体内部压强的概念,揭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进而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测量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也是初二学生分组实验之一.笔者认为,现在  相似文献   

15.
在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压强”这一章中,“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的定量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推导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使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认识由定性深化为定量.这部分内容的难点主要是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总重无关.即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强在决定因素上是有区别的.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①从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来看,初中学生的想象比较直观.固体因受重力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活动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为基点,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现象相类比,结合实验验证,使学生确信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再根据液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结合游泳时的身体体验说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明确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引导学生利用理想模型法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了知识.  相似文献   

17.
《浮力》(《物理》第一册第六章)是前面一章《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流体静力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学习和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研究浮力和物体的浮沉,不仅需要大量联系和综合应用前面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如密度、重力、压力、压强概念,液体内部压强及其规律,二力平衡和平衡条件等等,而且还要善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虽然这一章计算要求并不高、也不复杂,但  相似文献   

18.
初二物理新教材第五章压强的内容,是将原初中物理第一册(试用本)第三章后半部份和第四、五章合并,作为一章出现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都是作为压强这一概念在不同物态中的特例而出现,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压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压强在不同物态中各自的特点。其中,《液体的压强》这一单元,新教材内容有较大的变动: 1.试用本中《液体内部的压强》一节,改写成《液体的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公式》两节,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一些、深入一些。 2.试用本第70页第8题,原作为巩固性练习出现,现改为小实验出现在《液体压强的公式》之前。验证性学生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改写为探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物理》(第二版)第一册中第11章第4节是“大气压强’,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大气压强是存在的,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掌握托里拆利实验、掌握1标准大气压强的值,掌握大气压强和高度及天气的简单关系、了解气压计的结构和原理,下边谈谈我对教好“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看法,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司南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其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是力学知识在航空技术上的重要应用,属于科普性内容。知识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