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否拥有独家新闻是一家媒体能否独立存在的根基。在市场经济时代,拼抢独家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于段。什么是独家新闻?日本《大众传播用语辞典》对独家新闻是这样定义的:独家新闻是“抢在其他新闻报道机构前面,只有一家单独发表的重要新闻,以及那种新闻素材”。这个定义仅概括了独家新闻其中的两个本质特征,并不十分全面。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胡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13-14
笔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杂志2001~2009九年来90条假新闻的内容分析,发现当今假新闻呈现出三大怪状:涉假媒体所处环境优越、各类媒体承担角色多样、假新闻背后的时效要求低。怪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追及9年来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缺乏制度的规范与惩戒。本文旨在通过对9年假新闻的现象分析,探究根治假新闻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5.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7.
媒体需要营销,新闻是否需要营销?在软性新闻盛行的时代,硬新闻特别是以宏扬主旋律、承担宣传任务为主的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赢得受众?江苏卫视的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用自己五年来的创新实践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9月14日,北京某著名报纸刊登了一封署名为"南京大学生"、题目为《我们究竟可以在哪儿接吻?》的"读者来信",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内外"无处接吻"的尴尬境地,在信的结尾,作者希望媒体不要炒作大学生新闻。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城市性格烙印城市性格会不会影响到媒体?不同城市的媒体会有不同的性格吗?媒体性格也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来看看案例.案例一:姚明退役的报道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上海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结束篮球生涯,正式退役.面对这样一个万众关注的事件,同属晚报类的《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是如何操作和呈现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风格区分?  相似文献   

10.
刘雯 《青年记者》2017,(2):91-92
在媒体的整合与嬗变环境中,传统媒体如何借助新闻策划挖掘和提升其新闻价值,是否可以提炼出一些可操作化的思路和特点?这些思路和特点是否具有普遍性,且能否为同类新闻策划所借鉴和利用?本文以连续举办五届的《光明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简称“寻美”)新闻策划为例,参照当下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媒体行业环境,探寻新闻策划的价值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今年4月中旬工人日报上的几个标题:《将消费者忽悠一通,就没人道个歉?》《,‘网络黄祸’为何屡禁不止?》,《不逃课每月奖励20元?》,《后备人才是否应公开?》,《防沉迷系统,看上去很美?》。细读新闻内容,这些标题中的“?”都可以不用,读者反而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今天,娱乐新闻成为受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新宠已是不争的事实。敏锐的媒体意识到这种变化,也将自身具有的娱乐功能不断发挥:源源不断的娱乐资讯,花样百出的娱乐节目,五花八门的娱乐版面……这一切都显示了媒体发挥自身娱乐功能,不断贴近受众需求的努力。其中,《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娱新闻作为出击重点,吸引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较好的口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稀奇古怪的名人隐私,漫天飞舞的明星绯闻,不求甚解不做考证的断章取义……也构成了现今娱乐新闻虚假噱头满天飞的现状,有人干脆称之为“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是媒体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仪式于2005年9月6日举行,258件新闻作品在京受奖,其中,新华社发的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等28件获一等奖。而在一等奖的作品中,《苏州日报》记者高坡采写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以下简称《昆》)格外引人注目。原因是过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常常为中央级和省级媒体所包揽,如今67位评委公开投票,有2/3以上的多数票齐刷刷地投给了一个由地级市报送的作品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从获奖消息本身说起。站在“天上”抓“活鱼”地方媒体抓重大题材,不能像中央级大台大报…  相似文献   

14.
赵金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04,(9):104-106
赵:杨教授,您好! 今年7月份,余秋雨先生推出了自己的又一部专著《借我一生》,并向媒体提出七大质疑,反击近些年来媒体对他“不公正”的报道。其实,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问题我们新闻界一直在不断讨论。如何在追求新闻真实和坚持正当的采访权的同时,避免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避免使新闻流于庸俗化,今天我们想听一听您作为一位法学专家的意见。据我所知,公众人物(Pubil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6.
郝雨 《今传媒》2006,(4):15-16
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的问题,以及“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上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最早是由尹连根博士发起的。2001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接着,《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呼应尹连根的观点;此后,陈力丹又在《采·写·编》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从更高的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到2003年,《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杂志还连续发表争鸣文章,前者如何光珽的《论“用事实说话”》,后者如李时新…  相似文献   

17.
莫文 《视听界》2006,(2):15-17
我国的《著作权法》通常将新闻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其依据是《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该条文明确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值得探讨的是,时事新闻的概念是否就能涵盖所有新闻作品?将新闻作品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带来了哪些矛盾和弊端?法律究竟应该如何为新闻界、媒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求为新闻作品的知识价值寻求更为规范的法律平台。一、现状新闻专业的传统教科书一般认为: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传播。上述新闻概念强…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人应当记住:当新闻发生后,各类媒体的共同运作方式是:24×7,即: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媒体分分秒秒都在工作。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  相似文献   

19.
为扩大新闻资源的来源,不少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成立了热线新闻部。热线新闻部突破“口”的概念,依靠新闻热线,从生活中获取新闻信息。为了增加新闻线索,都市报热线近年来又推出酬金制,将信息的酬金加到百元以上,在北京等媒体竞争激烈的城市甚至高达2000元。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新闻媒体原创新闻中,跑口记者占到60%-70%,热线占到30%-40%。热线新闻部记者尚可依靠热线获取新闻线索,《齐鲁晚报》在2001年推出《今日济南》板块,进行社区新闻报道,这些社区记者,一没有“口”,二没有热线,更没有固定的新闻来源,但在3年多的实践中,《今日济南》的社区记者,却突破了对“口”和热线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2月,一个作者署名加画像的新栏目在《沈阳日报》文化新闻版诞生。随之,圈天下新闻,用自己声音点评的《世明圈点》栏目,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新闻述评新形式,得到了辽宁省宣传部门的多次专文表扬,新闻界专家和广大读者也给予好评。办《世明圈点》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办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栏目,如同为报纸“画龙点睛”,可以增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媒体凝聚人气,提升知名度。创栏之始,我们便提出“圈点”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新闻,既可扩大信息量,又能表明主流媒体的态度。在形式上,用大白圈标明所圈(摘录)之新闻主体,用大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