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这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形、音、义。在庞大的汉字家庭里有众多读音相同的同音字和为数不少的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义字。对同音字和同义字的研究介绍比较多,大家也较熟悉。但是字形相同,也不见得就是同一个字。对字形相同又不是同一个字的现象我  相似文献   

2.
简谈假借字     
什么是假借?假借是一种借用已有的汉字去代表别的概念的方法。许慎在《说文》序里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意即某事某物虽有其名,但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依据字的读音与某事某物的叫法相同的原则,运用此字指代彼事彼物。这就是说,假借是运用已有的汉字指代语音相同的未曾造字的概念或词。  相似文献   

3.
假借字例析     
假借字是一个很特殊的类别。东汉许慎对假借字的解释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说:口语里有表示某个意义的音,却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只好借用同音字来代替。汉字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按常理讲,造出相应的汉字之后,借用的字应还其面目。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4.
分析《助字辨略》可以窥探刘淇的虚词观。刘氏十分重视虚词的地位,他将虚词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助字辨略》虚词的分类,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功能成为虚词分类的重要指标;同时刘氏已经初步具备了虚词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2):28-29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道出了产生假借的原因;“依声托事”道出了假借造字的原则,“令、长”是假借的例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生活中必定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概念,而文字里却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只好在现有的字里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取其字形、字音来表达新的意思,这种造  相似文献   

7.
假借述要     
汉字的音节表意特点使得一个字写哪个词或哪几个词是基本固定的。这种字和词关系的固定化,使我们一见它的形,就很自然地想到它经常写的词的音和义。在读古书的时候,用“什么字写什么词”的观点去读,多数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请先看几个句子。①倍畔之人,明君不内。(《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8.
假借是借用他字来记录语词的写词法.传统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概括得不全面也不准确.把假借和通假区分为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实际上缺乏根据.不管是假借还是通假,其本质都是借用他字记词.而且有一种同源二词共寓一体的假借写词和古今字借用写源词或派生词的假借.为数更多,使用更频繁而真正称得上假借造字法的,是在另造新字时借用某字作为构字偏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是用以表示语言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而"是虚词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一个词,用法灵活多变。同时,"而"字也可用作实词,用法较之其作为虚词而言较少。就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而"字用法进行穷尽研究,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从假借必须遵守"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两条原则出发,论述了"假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1.
少儿歌曲,看似简单,但它的虚词(字)一点儿都不简单,其丰富性可能还要胜于成人歌曲。当我们演唱和创作它时,要认真对待少儿歌曲中的虚词(字),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2.
虚词,顾名思义,是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词。但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可此可彼,那就不对了。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在语言实践中,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能须臾或缺的。经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学习中,一字多义现象固然需要积累,而一义多字的 特点也需随时归纳,逐步强化。 就拿现代汉语中一个“到”的意义为例,文言文中便可找到二 十多个同义字,见下例:  相似文献   

14.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曾研究文字学,并著有专著四种:《章句论》、《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吕先生的假借理论主要表现在《字例略说》中,其见解多有精辟之处,应为我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5.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书》中有许多假借字,其中有不少假借字是前人不曾明确指出其本字,甚至人云亦云,所以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书带来了较大的困惑。先根据本义及其引申义,确定某些字不具有某些词义,然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汉书》中前人不曾明确指明或语焉不详的10个假借字进行了考释,指出本字,目的是为读者及研究者研读古书、探求古义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卿彩云 《语文知识》2014,(10):13-14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出现的虚词中,“之”字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用法也非常广泛和复杂。特别是“之”字放在主谓之间时,中学教材中多数未作注释,少数教辅书上则简单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对于“之”字的这种用法,大多数的师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其感到疑惑不解,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给教与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8.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萧甫春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就是“同音代替”,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不是依词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假借.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19.
表面看来,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形式似乎一样,都是因为音同或者音近而借字,因此,初学者极易混淆。但是实际上,假借和通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假借和通假形义有别从形体看,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比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  相似文献   

20.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