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因而也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墙上的斑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看似毫无头绪,内容互不关联,细细品味一番,我们就会发现作品中“我”的意识一直在一  相似文献   

2.
3.
4.
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面孔;一样的篇章,不一样的故事。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前期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她独有的表达方式抗议父权社会体制从各个方面对女性的压制。本文通过分析她早期重要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来阐述她别具风味的抗议独白,探讨她对传统标准、精神愉悦和战争的态度中蕴含的诗意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及其创作观念。 2.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3.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揉的文字语句。  相似文献   

8.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激趣导入、初读小说、再读小说、介绍意识流小说、探究拓展等方面说课,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掌握意识流小说的三个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原本只是一个心理学及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曾把人的意识(即思维)喻作“流动的河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更是提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学说,即人的意识不受社会时空的限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又极力强调无意识(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系统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贮存库,而本能和欲望则是人的精神和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文艺要表现潜意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糅的文字语句。一、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意识流流派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40年代初,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直接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伯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强调直接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梳理伍尔夫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貌似混乱的意识流,从而透视作者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作者的反战思想、不可知论、创作上的除旧创新和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3.
被英国RM公司誉为“世界十大文豪”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19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小说围绕着“斑点”展开,但没有遵循小说介绍人物、安排情节、塑造环境的一般规律,而是将“斑点”放在次要位置,抓住看见“墙上有个斑点”这一瞬间,直接展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也就是采用现代人们常说的“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t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墙上的斑点》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后,却未能给读者留下重新梳理的清晰线索,或者说它给读者留下诸多强烈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它迷宫一般的讲述过程和令人难以琢磨的人生冥想。因而好多读者要么因过程的难以梳理而否认过程背后的人生思索,要么因看不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认定小说的全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意识流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动特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做一些说明。作者的思想隐含于本文特有的结构中,特有的结构所形成的张力使内容上原本异常含糊的思想渐渐浮升。一、想追寻,想体验,却又每每中断每一次意识的流…  相似文献   

17.
《墙上的斑点》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后.却未能给读者留下重新梳理的清晰线索,或者说它给读者留下诸多强烈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它迷宫一般的讲述过程和令人难以琢磨的人生冥想。因而好多读者要么因过程的难以梳理而否认过程背后的人生思索,要么因看不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认定小说的全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所选的现代主义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在语文课本中不多见的较新颖的阅读课文:一方面,它的出现给接触过大量中西传统小说课文的高中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它也给已习惯于按传统经典阅读和分析方法去解读小说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如果我们固守陈规地遵循传统现实主义或古典小说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坠人解读的“深山迷雾”当中不知其所云。因此笔者认为不妨以背景式读解的方法,先从作家的背景、创作情况入手,同时在文学思潮的介绍当中来宏观地让学生认识现代主义作品的思想核心和创作特点,以更好地启发教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