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詹天佑》一课中有“周密”和“精密”两个词,它们表现了詹天佑的品质、工作态度.教师一般是将它们对比来教的,他们常常这样提问:“周密”和“精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种提问,是从理解词义的角度出发的,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写结合的观点,就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提问上,还应补充:为什么一个地方用“周密”,一个地方用“精密”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还可提示:看看这两个词分别是针对什么内客用的?这样就将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哥哥的怀抱     
每个人对于“幸福”这两个字总是有着不同的定义,所以“幸福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也会有无数个正解。而如果你这样问我,我会告诉你,那是一个让我依偎的怀抱。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创新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问他:“你听过鸟叫吗?”那个人说:“听过,好听呀!”“你懂吗?”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艺术是有层次的。层次是什么呢?是从懂到不懂。有的画是画给画家看的,有的画是画给懂画的人看的,真是这样的,因为懂不是最高的标准,懂还有很多层次,很多讲究。因为我这个人不是正式学院毕业出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我就是个打野食  相似文献   

4.
在希腊哲学中,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而追求智慧恰恰又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因此,儿童天生是个哲学家。他们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充满惊讶,常常因困惑不懂而提出各种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跟我走?”“如果地球是圆的,我们掉下去怎么办?”“怎样才知道我现在是醒着,不是在梦里?”……“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形式是哲学的,它首先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发出这类疑问的儿童,俨然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事实上,哲学问题始终是与人类相伴随的。人带着问  相似文献   

5.
常常有学生问我“:童话是充满想象的,请问你的想象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些学生问我“: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怎么办?”无话可说,缺乏想象,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大难点不是  相似文献   

6.
问句 ,包括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这里 ,涉及是非问和特指问。例如 :这是你的行李 ?你是什么地方人 ?所谓“是非问” ,是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 ;所谓“特指问” ,是要求对方针对“谁、什么”之类作出回答的问句。如前一例是“是非问” ,后一例是“特指问”。语法书里告诉我们 :用于问句句末最典型的语气助词 ,有“吗”和“呢”两个 ,它们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出现在是非问句末 ,如“这是你的行李吗 ?”如果是特指问 ,句末就要用“呢” ,如“你是什么地方人呢 ?”但是 ,也有特殊情况。有的时候 ,句子中用了“谁、什么”之…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什么?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问答不了,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问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有的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性格太‘热情’了,这样好不好?”或者问:“我家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很冷淡,将来会有出息吗?”这些家长实质上是问:”幼儿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其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某些幼儿对事物的态度;对一粒掉在地上的、不是自己的钮扣,采取什么态度?对—个正在玩皮球的小同伴,忽然要小便了,怎么对待? 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看到不是自己的钮扣,就随它去了;看到玩皮球的同伴要小便。也不去管他。另一种是看到地上的钮扣虽然不是自己的。也会赶快拾起,然后到小伙伴那里一个一个去问:“这是你掉的钮扣吗?”问到了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讲述物理概念,是很值得斟酌的。讲解一个物理概念,应当说清楚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什么”?二、“等于什么”? “是什么”是指这一概念的本质、定义。定义的表述一般是唯一的。“等于什么”是指用什么方法来量度这一物理量。或这一物理量跟其他物理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量度同一个物理量,在不同场合,同一物理量又可以跟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联系,因而“等于什么”可以有多种形式。必须强调:“是什么”和“等于什么”是有严格区别的。力是什么?众所周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于什么?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问:现在又有专家对“语文”进行探讨,比如建议像1956年那样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等等,您的看法呢?答:不要再在“语文”这两个字上作文章,什么语言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等,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语文”是后改的名,原来叫“国语”,“国语”之前也有这门课,又怎么去从字面上拆分?说语文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也属简单化。其实,作为中小学课程的“语文”,就是母语教育。问:那么要不要给语文下个定义呢?记得有一位学者曾以种概念加属概念的方法给语文作过一个很长的界说。答:我读到过那个定义,但那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表现,越说…  相似文献   

11.
[定位 ]本文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思辨 ,文学的外壳 ,哲学的内涵 ,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人生 ;二是逆向性思辨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 ;三是纵向性思辨 ,文章基本上是一个纵式的顺叙架构 ,从人生几个阶段的分割和联系上体现对“人是什么”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回答。[切入 ]1 .文章从什么角度走入“人是什么”的命题 ?要回答“人是什么” ,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 ,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使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也可以分为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用文学解读哲学命题的特…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比武中,笔者发现了如下两则错误: 例一、“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一位教师在教学“角”时,是这样教学的: 指着幻灯银幕上的线段问:这是两条什么线?有什么特征?(板书)两个端点,长度有限。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演示一条线段),就成了什么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板书)直线是无限长  相似文献   

13.
女儿两岁半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内容是主持人鞠萍访问北京某幼儿园,受访者看上去至少是中班的小朋友。鞠萍逐个向小朋友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是绝大多数小朋友的回答。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是“我是猿猴变的”。“我是坐飞机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这样说。这时,家里来了两位朋友。我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便回头问女儿:“宝贝儿,你是从哪里来的?”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顿时,我和妻子都惊呆了。那两位刚进门的朋友则赞不绝口地说,女儿的话…  相似文献   

14.
一些幼儿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妈妈的回答往往是哄骗,例如,“你是拣来的”、“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妈妈肚脐眼里生出来的”等等,有的妈妈还责骂孩子:“真不害臊,你问什么不好,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些回答,常会给孩子  相似文献   

15.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16.
要“闻一知多”乃至闻一知十,需要自问自答。以一次观课议课交流为例,一方面分享观课议课的对话交流要求,另一方面以此讨论如何通过自问自答追求“闻一知多”。对于此次观课议课交流中杨玉菊校长提出的三个问题,有这样“五问”:“这样的提问对授课教师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有什么要求?”“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有什么意义?”“面对提问,授课教师应该怎么办?”“提问者怎么对待授课教师的反问?如果授课教师不反问,怎么办?”围绕“五问”,给出“五答”。  相似文献   

17.
近日,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京演讲。每位演讲者发言结束后,都特地留出10分钟给听众提问,可令人尴尬的是,千余名听众竟无一个提问。互联网上,无数网友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个“没有问题”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最应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小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冰棍为什么会出汗?”“金鱼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8.
8:00 巴克老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有个小孩站在他旁边很久,一直不走,巴克很奇怪,就问:“小天使,你为什么老站在这里?”小孩说:“这长椅刚刷过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来以后是什么样子。” 9:00 有个小男孩,有天放学后,问他的妈妈:“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应该趁此机会教育小孩,就一本正经地以猫狗为例,支吾地谈及生殖的过程。儿子听完后,一头雾水地说:“怎么会这样?我的同桌说他是从山西来的!” 10:00 有个同学上厕所时总是拿别人的手纸用,自己从来不买。 有一次,他拿纸时被人看到,人家气愤地说:“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一问王道士: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二问余秋雨: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三问我自己:“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导题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0.
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来 ,各地教育部门、教研室及学校 ,纷纷组织教师学习。笔者也紧跟时代 ,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今将体会求教于同仁。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要问三个“什么”实施《课程标准》 ,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解放。要解放思想 ,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但如何达到观念的更新呢 ?笔者认为 ,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说 ,遇事要问三个“什么” :是什么、将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 ?就是准确弄清 (或表达 )所面临的问题。将是什么 ?即事物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