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但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儿工作者们深有同感的难题。通过专家们认真的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虽然从理论上讲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可能的,但在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文章提出可以着重从幼儿的生活、家庭环境、幼儿园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张瑞清 《文教资料》2012,(4):154-155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本文作者在日常生活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结合各种节日活动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做到家园教育协调一致,目的是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开发,轻品德教育的现象,以幼儿品德教育为学前教育的"第一要素"的观点为契合点,探讨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了以萌发和培养"爱心"为开端和根本;"孝"是一个人品德成长中的第一块基石;品德教育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等教育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丛培丽 《课外阅读》2011,(9):339-339
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谈到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及做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阐述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品德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7.
钱智琼 《云南教育》2005,(14):41-42
如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些家长视其为“小皇帝”、“小太阳”,这些孩子思维活跃、接受快、联想多、聪明可爱。然而,由于成人的道德品质良莠不齐,幼儿识别能力差,从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形成了目前幼儿的特点,如自我意识强、物欲感强、依赖性强、心理脆弱等。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塑造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决定他们以后的心理发展,目前,有人主张用社会性的概念来代替品德的概念,造成幼儿德育与社会性教育之间的混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以教师自由描述和词汇学两种方法对3-6岁幼儿的亲社会性进行质的探讨。根据幼儿教师对幼儿典型的亲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自由描述,以及运用词汇学筛选适合描述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的词汇,得出幼儿的亲社会性结构由合群性、利他性、诚实、攻击性、教养、羞愧感、责任心7个特质构成。  相似文献   

10.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品德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在内隐学习氛围下,会形成幼儿道德认知的缄默性知识,内隐学习的强有力性有助于幼儿道德意志深刻性的培养,内隐学习的抽象性有助于幼儿道德情感直觉性的培养,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高潜力及高密度贮存有助于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文章讨论了如何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活动、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等方面,有意识地以内隐学习理论对幼儿实施无形的品德熏习,使幼儿的生活本身的道德意境充溢起来。  相似文献   

11.
幼儿期是心理与品德教育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像、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了解幼儿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3~4岁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内,幼儿的语言、认知、社会性方面都将进一步发展。幼儿将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虽然是很初浅的,但其作用却非常重要。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隋波 《成才之路》2011,(1):15-15
要推进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抓好幼儿道德教育,这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问题。一、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常常出现下面的情况:为争夺一张纸、一件玩具而互相抓伤、咬伤.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6,(27)
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能够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保证。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灵活运用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环境陶冶法、行为练习法等方式,将儿童的认知心理转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1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99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及社交障碍.(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阶段,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刘凤芹  刘凤娟 《教师》2012,(3):11-11
什么叫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自信心的强弱与环境和教育有关,它在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潘文文 《亚太教育》2024,(2):104-107
为进一步提升幼儿培育效果,促使幼儿拥有更佳的发展状态,教师应围绕幼儿实际发展规律和需求,综合区角游戏教育资源,为幼儿打造适应性强的经验活动中心,以满足幼儿多元而丰富的发展需求。由此结合相关教育经验,以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缘起、意义、原则为着力点,系统分析了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的策略,包括建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基本道德价值观及自我管理能力,弘扬社会责任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张国栋 《林区教学》2009,(2):110-111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幼儿的品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重视抓好幼儿的品德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幼儿品德是在培养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我坚持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韩红 《甘肃教育》2000,(5):18-18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幼儿常常对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估量不准 ,对许多事情都表现得信心不足。这就需要在幼教工作中要利用各种机会 ,为幼儿创设认识自我 ,表现自我 ,评价自我的环境 ,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 ,克服自身不足 ,获得成功和胜利感 ,为他们未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在活动中让幼儿扩大、应用自我意识幼儿入园初期 ,自我意识的外显行为常表现出许多“家庭特色” ,如自己坐过的椅桌不许别人坐 ,把幼儿园玩具拿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