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和本雅明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本文力图从他们自自的悲剧观和救赎论为出发点来探讨他们各自的不同点和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斯辛就是极力追求"救赎确据"的人物。但是,跟同时代的非清教徒一样,莎士比亚似乎感到追求这种确据,更不用说相信得到这种确据,是愚人之行,而非智者所为。  相似文献   

3.
"《花间》范式"首先是指由《花间集》所确立的一种词学创作审美规范、词学审美理想。这种规范和理想建立之后,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批评家评价词人词艺高下、优劣的准绳和重要标准。所以,不论是从词创作还是词学批评的角度来说,《花间》词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6,(2):25-27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影片揭示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自由与希望、灵魂救赎的深刻主题,阐释了资本主义腐朽的体制化是泯灭人性的屠宰场和禁锢人自由的屏障,只有冲破体制化的陋习屏障才能获得自由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6.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形象深入人心。笔者试图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悲剧形象,得出玛丽就是一只"替罪羊"的结论,她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必然产物,更是她"替罪羊"这一身份赋予的,她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她的献祭才换来他人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重“徵”求“验”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方法之一 ,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 :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 ,在“文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 ,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文现象 ,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 ;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 ,在文体论中 ,以圣人文辞验证诸文体源出五经 ,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 ,以作家、文论家、圣人文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两方面的结合 ,完成了其重“徵”求“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洪堡的礼物》中诗人洪堡与剧作家西特林这两个人物显示出失败与成功的对照。西特林将洪堡的失败归结为他拒绝向这个社会妥协,因而将这种失败转化为一种道德上的胜利。西特林的受难历程同时也是他寻找救赎之路的过程。他通过追忆犯下的罪过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不断进行忏悔,最后因洪堡的礼物而获得宽恕。小说不仅展示了西特林的救赎之路,洪堡也以自己的死亡获得了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一部优秀的电影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其透漏出的主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虽讲述了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在度过漫漫19年的牢狱生活后成功越狱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信念、希望、民主人权、体制化等多个主题,令人深思,使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  相似文献   

10.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12.
姚云帆 《文教资料》2009,(10):12-14
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批评”。这一概念和德国歌德的“外观”有着密切联系,把握两者的联系,对理解本雅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批评”和来自于歌德的概念“外观”的关系,以《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为核心,透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最早对三礼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进行了开掘和甄别。刘勰认为三礼树立了文学创作的体势和法则,并以自身的实践为文体、语言、修辞的运用提供了具体范例,昭示了具体的文章创作方法。立体和剬范,是《文心雕龙》三礼批评的基本意义旨归。  相似文献   

14.
斯蒂芬·克莱恩一直被公认为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对其短篇代表作品《海上扁舟》的解读也大多局限在对其中自然主义思想的挖掘与创作技巧的分析上。论文试图跳出自然主义视角的拘囿,联系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大背景,探讨《海上扁舟》中的神话原型与其潜在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本雅明提出了"光晕"概念,用以说明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并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区分。在本雅明的艺术观念里,虽然传统自律艺术具有本真性、独一无二性、神圣性和权威性,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大多是瞬间的、缺乏深度的,但他并没有对技术时代的艺术进行一概否定,实际上,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本雅明是少有的对机械复制时代以来的艺术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他对电影等艺术的肯定,对我们全面看待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启示,对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批判理论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翌晨 《新读写》2011,(10):17-17
很早就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每看一遍,都会被震撼一次,一直找不到生活中与主人公安迪经历相同精神磨难的人,偶然间看到“中国达人秀”里的一名选手,他的名字叫刘伟。一个失去双臂的小伙子,他走上台来,没有讲述任何苦难,而是用他的双脚演奏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意蕴。票房排名首屈一指的影片《阿凡达》,聚焦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生态危机,并以人性中善良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展开故事,最终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并从中深深反思。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里的"道"在阐释上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使得"道"的英译产生多个变体。如果以与原作涵义忠实贴近的程度标准来解读评断"道"的英译现象并不可行。借助瓦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来解读"道"的英译可以获得关于对该现象和名词翻译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探讨当代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作品《发条橙》,论述了《发条橙》主人公亚历克斯自由意志的丧失与重获,结合"单向度"理论分析人类对追求自由意志的种种尝试与思考。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生活境况,提出自由意志选择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部优秀的电影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其透漏出的主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虽讲述了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在度过漫漫19年的牢狱生活后成功越狱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信念、希望、民主人权、体制化等多个主题,令人深思,使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