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琳 《广西教育》2014,(23):55-56
对列入"非遗"项目的广西地方曲艺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在实践教学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广西曲艺引入课堂的措施,试图为"非遗"保护、传承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寻找新模式,同时探讨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非遗"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力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本土院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音乐资源,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探讨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传承和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6.
囿于身体化的文化资本生物局限性且民间后继乏人的困境,职业院校是当下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理想场域。饮食非遗技艺依托高职烹调专业,应形成"文化资源—课程文化资本—身体化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资本—物质化文化资本"的生产性保护模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旅游的迅速发展,雷同性、同质性打造城市品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城市品牌建设必须要有本身的特点,以独特文化元素打造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浅析城市品牌建设中文化因素植入的方法及重要性,对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清音生动地记载着巴蜀大地的历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保护对象.四川清音与学校艺术课程的融合能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活化课堂教学.两者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在学校教学中,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融清音于艺术课程,实现清音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学...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田野调查取得的资料和数据,在文化生态系统框架下分析南阳大调曲子传承的困境,主要有文化传承空间衰微、曲友心理契约破裂、文化教育隔离以及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遭受破坏等多方面原因。提出当下应以国家级传承人为保护核心、坚守大调曲子的艺术价值体系,建立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创建南阳大调曲子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推进地方综合实力建设的需要。2008年凤阳民歌继凤阳花鼓之后又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重振凤阳民歌的重大机遇。本文通过《王三姐赶集》研究凤阳民歌,重点把握其传承性、集体性和象征性,从而深入挖掘凤阳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准确把握凤阳民歌保护传承的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播的独特媒介工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及其保护与传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电影,这些影片通过矛盾冲突的设置、故事细节的铺垫以及文化符号与民俗元素的运用,使影片叙事与文化思考浑然一体,呈现了现代化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深层问题的担忧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是打造高校品牌文化、提升大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就近几年福建省非遗进高校的传承新模式,非遗不单要进校园,更要扎根高校,从文化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地方高校如何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15.
雄安新区非遗项目和其他地方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上遇到了某些相似的困境,比如受制于一些自身或客观因素,出现了后继乏人、保护发展乏力、创新发展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基于雄安新区的特殊定位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使得包括非遗在内的地方历史与风俗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了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的新环境、新定位和新机遇。应该说新区的建设发展为当地的非遗文化发展开拓出了新的传承发展空间,具有更加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所以雄安新区非遗传承发展应该在走好传统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未来的地域优势和城市未来发展优势,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文章结合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政策背景、内涵研究、保障机制对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武术翻译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基础。目前武术翻译中主要采用直译,意译和音译等,但存在着大量问题。非遗视角下峨眉武术翻译主要涉及峨眉武术门派和峨眉武术术语,文章讨论了以上翻译之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文章提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应深度融合地方非遗精粹和新兴元素的理念,探讨东莞非遗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融入项目的实施路径。以服饰手作产品为媒介,打造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东莞非遗故事。同时,对于理解东莞文化、岭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蓝靛瑶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主要支系之一,历史悠久,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覆盖蔓延,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日益举步维艰。本文以河口2012"非遗日"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交流会为例,浅议对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是今后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式。非遗数字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建设对培植非遗土壤、弘扬非遗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远程教育的作用、成果、形式、交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数字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