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2.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4.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7.
刘咸炘《诗系》一文是他诗学思想的主要体现。《诗系》是根据钟嵘《诗品》溯源法,对汉至唐期间近一百位诗人进行评论,并将遴选出的诗人分别溯源于《颂》《小雅》《国风》和《楚辞》系。《诗系》溯流别的创作方法直承钟嵘《诗品》;对遴选出诗人的评价体系则来自王闿运的《八代诗选》和宋育仁的《三唐诗品》;强调《风》系的美刺作用,则是源于章学诚倡导诗歌抒发情感应该合乎封建道德教化规范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8.
王芳 《海外英语》2011,(15):156-15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林纾的翻译也不例外。该文以林译《块肉余生述》第十章为例,探讨了译者所采用的变译方法,并探究了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关于刘咸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目录学等方面的成就,然而其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文学评论文字,其中赋论资料较为丰富。由于散见于各书,以致其赋论思想迄今无人论及。其赋论思想包括赋体的界定、前人赋论之辨析、历代赋家赋作之评议、关于赋体分类之溯源及流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微》是林纾的弟子朱羲胄(字悟园)在1919年7月(此为公历)在文学讲习会上听他讲古文时做的笔记,是研究林纾古文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作文之道是林纾《文微》的重要内容。林纾指出:"作文之道不过四字:‘实迹真情’而已。""真情"即"真性情"。文章皆须有性情。因为文章是性情之华,性情端,斯出辞气重厚。文章也须有实迹。实迹为真情之依托,来源于作者的有体味的亲情之迹与独此遭遇的人生之迹。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主要是译义",这曾是翻译界达成的共识.可是,在文学翻译领域,再现原作的风格同等重要,还要保证译作的艺术鉴赏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张译片面强调"信",成译偏重"切",许译"信"、"达"、"切"统一,证实了这三个标准是理想译本的前提条件,因而这些名著必须重译.  相似文献   

12.
杨超 《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63-64,68
刘咸炘所著的《君子录》,撰录六君子言行,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评论,他不墨守成规,从微观史学的角度进行撰写,批驳了对六君子固有的评价。也借六君子之事,表明他淡泊自甘,绝意仕进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史书记载的过于简略,王符《潜夫论》各篇成书时间问题至今仍然尚无定论。通过《考绩》和《述赦》两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可以推断其最终成书时间分别为公元118年和公元134年或其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凌稚隆《史记评林》中《项羽本纪》评点内容的细读和分析。认为《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因此认为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美国作家A·米切纳在《夏威夷》中,有关客家人开发夏威夷及其20世纪客家人参与夏威夷重建的若干内容进行了评述。认为客家文学不仅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文学上也同样引起了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切韵》与永明文学互相观照,并得出以下结论:《切韵》无论在命名上,还是在编写宗旨、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上,都忠实地体现了永明文人的文学主张;《切韵》在分韵上,更是全面继承了永明文人的诗歌用韵。文章还指出:《切韵》最主要的音系基础应该是金陵音,这个金陵音实际上就是以永明文人为代表的南方文人在做诗时所用的语音,它以东晋南渡以前的洛阳旧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一些吴音。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鲁迅与郭沫若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他们最具个性表达的《野草》与《女神。为例做了比较,鲁迅笔下的审美意象呈冷色调、细微精警、多象征性意象;郭沫若笔下的审美意象较为热烈、大气磅礴、多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的差异实际上是创作风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延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伟大文学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目前市面上其中文的译本很多,每一个译本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将以著名翻译家刘重德所提出的“信、达、切”为标准,对张谷若的译本和吴笛的译本进行比较,试论各自的得失,从整体上判断谁的译本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