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芸  刘杨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18-1027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技金融的概念内涵出发,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以及5个投入指标、3个产出指标的科技金融效率指标体系,并以2014-2017年数据为基础,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然后,利用波士顿矩阵模型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 四种模式,并探讨了每一类模式的不同特征。最后,本文就四种发展模式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提升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技金融与生态概念相融合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崭新视角,首先依据生态原理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其次建立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展开评价分析;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9—2016年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基本聚集在东部地区,东部与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差异最显著且该差异逐年递增;总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处于萧条区的省份多;未来可能会形成东部地区辐射扩散、中部地区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6—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SFA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科技金融效率值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样本期限内,我国科技金融效率上升6.56%,但是效率水平不高;科技金融效率在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江西、贵州等地的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较快;我国各地区可以分为4类,大部分的投入规模与效率水平比较匹配。  相似文献   

5.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和紧迫。同样地,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也迫在眉睫。本文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评价了我国30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同时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而且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方面,政府支持分别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则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庞路静  张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209-216
基于大数据产业发展与金融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选取2013—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指标原始数据,运用犹豫模糊语言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对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类型跨越了初级协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濒临失衡衰退、轻度失衡衰退和中级失衡衰退等5个等级;空间上,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总体特征;时间上,2013—2017年广东、安徽、湖北、湖南的耦合协调类型上升一个等级,而辽宁则下降一个等级,31个省域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升多降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信贷规模与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金融中介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度、支持效率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而且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为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对于信贷资源总量有限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开展科技金融试点,提高金融中介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效率,有利于缩小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郭庆宾  钟金融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22,44(11):2165-2177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toNED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剖析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异质性,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整体上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具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M”型时序变化特征。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总体分片、块状聚集的“连片状”空间格局,且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③金融结构、财政支出能有效支持各省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信贷结构、储蓄规模、金融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所有制结构对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金融资源配置提效、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发展直接关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科学理解“互联网+”综合水平的时空分异及演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互联网+”综合水平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互联网+”综合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进行测度,并对其演进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均呈现逐年的稳步上升态势,且具有典型的“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互联网+”综合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的作用次之,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解决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的地区间差距是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国及三大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也仅出现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这预示着缩小“互联网+”的空间差距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不可行的,尤为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研究框架和结果为更加精确和理性地解决“互联网+”差距问题、统筹实施“互联网+”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检验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疗行业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采用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在地区上由高到低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而规模效率由高到低呈现“西部-中部-东部”格局,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我国从2005年到2009年五年间卫生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来自于先进设备的投入,现有卫生技术水平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而言,中、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我国各省卫生资源的技术水平存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2.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娟  张玉喜 《科学学研究》2018,36(5):831-838
以2005-2015年中国省域的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数据为支撑,构建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省域和东中西部地区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综合效率平均值历年呈稳步上升趋势;省份、区域间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产出结果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区域;本研究针对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析了区域科技金融投入创新绩效差异的原因,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的内涵包括金融规模、银行业结构、金融生态环境3个主要方面,从这3个角度剖析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各省份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全国范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静态面板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且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西部;(2)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3)股票市场的发展相比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技术创新;(4)银行业竞争程度越低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5)信用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推动技术创新;(6)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未能被当地企业"消化吸收",且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群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两个部分,分析了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依此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2015年我国28个省的统计数据,基于速度特征视角,运用突变级数法和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进行静态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东部经济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省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但各区域动态发展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中部经济区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及稳定性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动态评价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西部经济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和动态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建丽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131-139
在构建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体系对我国30个省(区、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对地区宏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对微观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激励作用,且主要通过科技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发生作用;(2)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存在所有制差异和研发强度差异,非国有企业和高研发强度企业获得的科技金融支持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科技创新?本文运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并且通过变更相关替换变量,这一结果依然稳健。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通过提高金融资本转化效率、提高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都可显著促进科技创新,但东部地区作用程度更佳;同时,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也都显著促进了科技创新,提高金融资本转化效率、金融资本配置效率则显著增强了三个维度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内涵的基础上,从网络关系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信息传递维度三维并进视角构建中国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创新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作为评价方法,测度中国科技服务业2010—2019年三维并进程度和省际差异,并进一步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科技服务企业三维并进的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科技服务业3个维度整体保持着协调并进的发展水平,但还存在着三维内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低的问题;(2)中国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体现为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3)企业规模、企业数字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在科技服务业三维并进中作用显著并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和产权性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孙才志  刘乐 《资源科学》2011,33(1):56-63
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运用全分解模型计算出1997年-2007年中国以及31个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产业用水的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边际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时间分异特征,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在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升的态势,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差异在逐年增大,在总体差异的组成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比例较大。导致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此,平衡经济发展,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投资力度,是全面提升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01~2013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测度,分别利用空间地理权重和空间经济权重下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实证检验了我国科技金融能否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受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科技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上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各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显示,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东部地区相对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发展水平最高,广东次之,西藏居末位.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后发现,空间相关性明显,并呈现出以“低-低”集聚为主、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梯度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