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创新是落实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牢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结合教学、教研经验,从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角度,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进行整合与探索,引入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讲、行、思、辩过程中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一、讲:理解自由之法治故事在身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第  相似文献   

3.
邹学 《大学教育》2022,(5):155-157
当前,高校应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专题教育。高校可以从政治认同、价值引领、意识培养、素质提升和理性涵育等维度开展中国之治教育,坚定学生制度自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筑牢学生法治信仰;开展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开展生命教育,构建生命价值观;开展社会舆情教育,涵养学生舆情理性,为培养时代新人培植精神疫苗。  相似文献   

4.
法治知识是普通高中新教材的重要内容,筑牢法治根基、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是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北京市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思想政治试卷(以下简称“2023年北京卷”)第17题集时代化、生活化、融合化、价值化为一体,测试学生法治素养发展水平,实现试题的育人价值。本题是一道培育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的优秀试题,对法治知识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同志提出的“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求开展学生德育工作,通过环境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丰富学识的新时代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广大有志青年成长的摇篮,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育人全过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加强"红色、明德、法治、书香、匠心"职院建设,打牢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食材因烹饪而各具风味,课堂因活动而增添"滋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将课程性质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这催生了新一轮"课堂革命"。2017年新课标倡导的活动型课程之"活动",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和形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是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素养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基于此,可以把课堂活动分为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思维、让学生形成活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组织参与活动等五类。因教学目标差异和学生群体需求的变化,设计不同活动。  相似文献   

8.
赵春燕 《家长》2021,(4):49-50
依法治国,才能托起中国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法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如果将法治比作一棵树,那么现实的"土壤"和必要的"培育",是法治之树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前提.而这"土壤"是全民的守法意识,而这"培育...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强秦统一中国和欧洲文艺复兴后崛起之历史事实,并同当下中国改革之政治困境无不让人去有历史使命感地思考何以然的发展问题。古人说"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因此,对法治之制度源的思想贫困正是当前改革困境的根源原因。何谓法治之源?它正是一种指引法治建设的思想层面的政治价值导向,总涵盖了一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源头,也昭示了社会的破立规律,倡导一种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执中思潮。中国的法治之源包含了总领国家政治的立国与治国之重大事务,其中的规律又是怎样的?这正是中国法治之源所要思考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0.
情境教学要与问题导向紧密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要与问题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应积极承担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打造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的道德与法治课,就要铸理想信念之魂,育有信仰之人;铸价值观念之魂,育有道德之人;铸中国文化之魂,育有精神之人;铸责任意识之魂,育有担当之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功能,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2.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条件,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亲和力是一种能够自然地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的一种力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感、生活习惯和提升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议"与"题"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提炼议题、引领热议,让"议"与"题"相互结合,从而让"议"彰显"题"的魅力、意义和价值,让"题"引领、诱导、驱动学生的"议".通过"议""题"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之"民主"为思想统领,围绕"建设民主中国"价值目标,通过回顾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道路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进步,不断认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道路,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逐步提高法治素养,积极  相似文献   

16.
<正>思想品德课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绽放生命之花"一课,如何让生命意识薄弱的初中生敬畏、珍爱生命,创造、拓展、延伸生命价值,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姜夏艳老师执教"感受生命的意义",她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带给学  相似文献   

17.
"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权力与权利、法治与德治等辩证关系的创新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信仰之"魂"。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的重任。本文以《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一课的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操作过程、目标达成等方面阐述如何培育法治、诚信、和谐、民主等价值观,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从传统的"无声"走到了现有的"杂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习需要,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提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进音乐元素,以此打造多模态教学环境。让音乐旋律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彰显个性的有效元素,同时,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中体现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20.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法治插图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抓手。对于法治插图,我们要读出法治意识的"真味",培育学生法治思想和法治情感,品鉴法治精神的"韵味",培育学生法治信仰,感悟理性逻辑的"意味",提升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延伸知行合一的"余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