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2.
儒家人性论一方面追求人在道德上的完美,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多地强调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德行,禁锢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道德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分析,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及奴性的一面,发掘和弘扬传统美德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优秀范本,先秦儒家乐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具有培养个体美德、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融洽社会群体的关系等功能。针对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高校应借鉴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以乐显德,丰富高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以乐立德,增强高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乐修德,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任务,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仁”是先秦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更是支撑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基于对时代特点的分析,先秦儒家根据“仁”的不同层次,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士——君子——圣人”。他们认为要使人成“仁”,符合“礼”的要求,就要求主体不断地博学、内省、躬行以形成个体的“知德”、“好德”、“行善”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 "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和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先秦儒家智德观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一种人事之智或知人之明;从地位上看,智从于德,智是一种达仁、成就德行的手段;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建立“仁且智”的道德理想人格;从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用知识、智慧治理天下。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短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籍庆利 《文教资料》2010,(36):139-141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思想精髓延续至今。孔孟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教育内容与自我修身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忠诚 《考试周刊》2008,(48):161-162
先秦儒家不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政治、文化、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教育上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其中关于师道观的论述几乎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师道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1.
人性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源头,儒家思想是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主体。先秦儒家元典中的人性观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人性的来源及相似特点;人性的本质与地位;人性的变化与境界;人性的组成与表现;人性的作用和价值;人性的善恶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102-105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开创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阅读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阅读的内容、任务及原则,阅读品质的培养,阅读方法等等,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礼”的概念,通常是指被先王制度化了的善美的习俗。先秦儒家认为: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礼俗,它是一个“外壳”,包含“仁”这个思想道德“内核”,即礼俗是形式,仁德是内容;仁德通过礼俗表现出来,遵循礼俗又可以培养仁德。“仁”是有等级的,因而礼俗也有等级。礼俗具有既制约人的言行又制约人的思想的作用,因此它是比法令更有效的治国良方,但并不排斥法治。后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对先秦儒家礼俗思想的歪曲,应区别。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的国家结构相类似的封建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更倾向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禹贡》、《周礼》则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统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宏伟蓝图。其间自然包含了三代以来的种种新旧制度,甚至带有更多的理想成分。先秦儒家的国家结构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句丽服饰的等级性特征,学者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已有诸多研究,但大多是从服饰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不同身份服饰的具体等级差异体现。鉴于此,拟简要列出学界有关高句丽等级服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儒家服饰观的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与高句丽服饰等级性特征的契合之处,进一步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对血缘家长的崇敬,它包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方面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便转化为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使孝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统治者大昌孝道,构成孝主要内容这一的送死之事,日益发展,厚葬陋习日烈。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在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德育体系。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品德意志、理想信念、品德行为等因素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的契合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继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完善育人体系,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儒家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的确立过程中,孔子和苟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