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智能,但其代表的科技革命为教育和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任务执行、数据分析和科研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其在创造性思维、情感交往和道德判断等方面存在局限。我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即共情力、发现力、表达力、审美力和协作力,这些能力也应是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教育评价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同时也面临被智能技术同质化的潜在风险。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评价规避同质化风险需要回归原点,回归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师教育评价对象个体独特性方面。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评价要回归教师教育评价对象个体独特性原点,就应采取回归情感、道德、哲学与审美、批判性与创造性、直观判断与创造性等教师教育评价对象独特性培养上,拉大教师教育评价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规避被智能技术同质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验证了一种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路线,这一技术“可能使人类从此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在智能时代来临之前,要在认识GPT系列系统的智能原理与学习过程基础上,未雨绸缪,规划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治理、师生关系等方面改变高等教育生态;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学术精神异化、学生隐私安全受到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生创新能力弱化、师生关系异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遭受冲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从涵养大学生学术精神、推进人工智能法治化建设、创新“大思政课”方式、创建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师—机师—学生”三方协同新生态、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着手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生态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国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以智能自习室及智能仿真学习机应用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在学生课后学习方面的应用与实践,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学习提供实证研究根据,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促进学生课后学习,减轻课业负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个性化教育时代真正来临,尊重差异、拥抱个性、提倡多元成为校长等教育领导者面临的现实挑战。校长如何理解教育中的“差异”成为紧迫命题,如差异是否就意味着走向单边性,差异聚焦的是方法还是目的,差异在何种程度上存在。应对个性化教育的时代挑战,教育领导者需要在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与文化使命等方面进行持续更新,最终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7.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技术不断赋能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某种外部指标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其教育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合理性,包括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危机要求激发人的存在意识、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的能力危机促逼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培养、科技知识霸权隐藏的价值危机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可能,包括智能在线教育推动教育范式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与自主化、人机协同助力教学方法从被动输入走向对话启发、虚拟交互技术拓展真实化与沉浸式育人的新场域,从而有效化解智能时代教育产生的三大危机,使智能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应用存在主义教育观时,需要注意避免走向片面的存在主义、极端的主观主义和过于理想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与运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弘扬与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为破解智能时代的教育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应以育人智慧应对智能技术的教学挑战,呵护学子的生命尊严和成长天空;以躬耕态度实现智能背景的角色转化,传承师者的君子风范和创新特质;以弘道追求肩负智能时代的文化使命,彰显教育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正在对教师的专业性存在发起有力挑战,"何以为师"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从教师智能教学素养的视角进行阐述,而忽视了从社会学意义上对教师面临场域变革挑战的观照.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传统教育场域的解构,是新的智能教育场域的建构.基于此,文章以场域中的变革性能量"资本"为统领,剖析了场域演进的"蝴蝶效应",对比了传统与智能教育场域在价值取向、运行逻辑、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提出智能教育场域中教师专业资本是教师重构专业身份的能动力量,是教师用以实现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价值的价值,它包含三个要素:智能教学人力资本,表征教师个体系统的主体实践力;智能教学社会资本,表征教师人际系统的能动整合力;智能教学决策资本,表征教师人机系统的协同决策力.在价值意蕴上,智能教学人力资本赋予教师从传统到智能教育场域跃迁的能量,社会资本赋予教师借助他人专业资本开展智能教学的权力,决策资本赋予教师合理、合法地开展智能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从师生交往、教师素养和教师使命三个维度对教师存在之基进行考察,可发现人类教师本质生成于师生深度交往关系之中,须具备以优良师德为先的教师核心素养,肩负社会不可或缺的守道者、传道者和弘道者的崇高使命,内蕴人工智能无法僭越的基本规定性。然而,教师在智能时代面临技术资本主义导致智能教育异化、身体赛博格化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以及超级人工智能引发多重危机等困扰。为了突破智能时代教师存在的窘境,应规范智能教育发展以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养成优良师德以彰显职业本质,提升专业素养以炼成新型智慧教师,重视人机和谐以规避技术伦理风险,创新育人范式以赋能学生驭技成人。  相似文献   

11.
●安德里亚斯•施莱歇尔,未来课程面临三大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秘书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发起人与监督人安德里亚斯·施莱歇尔认为,未来课程的挑战主要来自信息和人工智能、学习观与知识观的更新以及教师自身的转型等三个方面。第一,信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安德里亚斯·施莱歇尔认为,世界的快速变化让教育必须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贫困伴随社会发展而存在,反贫困则一直受到人类持续关注."温饱无忧"作为教育反贫困的内隐式历史逻辑取向,已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历史夙愿.基于对后扶贫时代相关文献梳理及田野实证考察,围绕教育与贫困的关系脉络,构建以"智能素养"为导向的中观、微观、宏观三维一体的教育反贫困新系统性逻辑分析框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将呈现人才标准转型、职业类型升级、学习模式变革、创造创新突显、全球利益联动等五大新挑战.同时,人工智能也为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达成提供新方略,从智能素养人才培育、智能化职业生涯规划、智能化学习策略构建、智能化创新思维耕植、智能化反贫共同体建设,以此生成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最终培育贫困者适应未来社会的"智能素养".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内容、劳动关系、劳动组织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呈现出劳动变革的多维图景。智能技术革新与价值理念变革给劳动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技术升级消解劳动价值认同、智能变革造成劳动教育内容窄化与扩容的矛盾、身体离场弱化教育实践效果等挑战。智能时代劳动变革引发劳动技能结构调整、劳动内容产生质变、劳动存在价值亟待深度挖掘,劳动教育需在相关层面调整转向。应对智能时代劳动变革的新特征,劳动教育需体现价值导向之新、教育内容形态之新、教育实践方式之新,以推动未来劳动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正在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由问题凸显出来。学习自由包含“权利自由、认识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四个维度。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学生的学习自由客观上得到增进。然而,由于技术具有两面性,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自由也面临迷失危机:数据监测与技术宰制对权利自由的侵犯;认知陷阱与数字痴呆导致认识自由的遮蔽;情感贫乏与价值迷惘带来道德自由的桎梏;审美异化与形式空壳造成审美自由的失落。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自由得到澄明,需要合理应用智能技术以保障学习的权利自由,通过深度教学而追寻学习的认识自由,遵循道德发展并生成学习的道德自由,以及回归艺术本性来彰显学习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形态,智能化是工程教育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变革趋势。本文在阐述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工程教育智能化是依托新兴数字智能技术,变革和创新工程教育,构建面向未来“数字-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新形态、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工程教育教学新方式,并且将其内涵具体诠释为智能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的有机内嵌和深度应用以及支撑并赋能工程教育的系统转型和体系重构。在此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所具有的技术集群耦合、资源多元集成、平台一体智联、人机协同交互、时空开放泛在、教学精准高效、学习个性自适、实践虚实贯通、评价数据驱动等基本特征,客观分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智能化升级、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重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教师与学生惯性惰性、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等诸多挑战,以期为工程教育智能化的相关研究及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接着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然后总结了国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框架,以期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对满足特殊学生教育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问题。经验分析表明,美国学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特殊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引入数据监测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管理精确化、依托智能文本转换确保信息获取途径无障碍、借助智能交互技术保障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以及运用智能辅助系统实现信息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实现路径;构建了政策法律、基础条件、师资队伍与社会团体协同运作的保障体系,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特殊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实施与广泛应用。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特殊学生教育的起步阶段,需细化政策规划落地方案、促进校园智能教学设施升级、积极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健全社会协同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身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倒逼着教师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模式的同时,转换角色,重塑身份属性,即从知识传播者向资源发掘者和选择者转变、从教学掌控者向学习协同者和引导者转变、从课堂讲授者向情感维护者和疏导者转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要强化智能素养培育,提高智能化胜任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个人发展的功能;明确角色功能,提高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数字化和智能化侵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优势,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出现质的飞跃,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情感教育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具备促进认知能力提升、联系师生共同应对革命性挑战、助力人工智能转向责任性发展和推动人机深度交融的特殊价值。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面临情感应激、情感荷载和情感孤悬的困局,具体表现为自身非理性倾向产生源发抑制、接触人工智能诱发主体性隐匿、误用人工智能导致表现性衰退和滥用人工智能促使道德感消解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的生发,提出情感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情感教育融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助推情感教育、确保透明度与实行问责制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国家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施行“双减”政策,这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使大家重新审视教育的初心。教育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将为减负增效注入新的动力,学生作业设计也将迎来新的变革。人工智能赋能作业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智能作业环境的开发及维护困境,教师的智能素养亟待提升,作业平台资源的质量标准的建设,相关制度规定的完善,硬件设施的供给不平衡等。针对这些挑战,实施路径有:统一领导、多方协同开发维护智能作业设计,提高教师智能素养,建立作业平台资源的质量监督体系,健全三级作业设计制度,建立社区智能学习环境,为人工智能赋能作业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