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唐卡”、“锅庄舞”等藏族非遗项目逐渐被纳入各高校与职业教育的体系之中。但在课程思政发展与“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的背景之下,传统的“重技轻道”式的培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当下“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和民族地区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探索在非遗类课程体系中,以微课设计融合思政元素、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与社会主义教育观、及“以道御术”模式协同引领非遗技艺的专业人才培养,大众的非遗普及教育,这都将充实学校非遗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郁李 《华夏星火》2020,(3):90-93
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据悉,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还将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自2018年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后,两大部门对非遗助力扶贫工作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4.
玩转非遗     
<正>非遗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人们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用奇思妙想为非遗的呈现和传承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剪纸(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张立君利用3D打印技术,将剪纸图案打印成耳饰,让剪纸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与昆曲、京剧、剪纸等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不同,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来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的时空。此时气候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文章从地方高校高层次非遗人才培养紧迫性出发,分析了当前非遗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体系、培养层次、社会需求、专业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闽江师专创新闽剧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以创新为驱动、以“实用可用好用”为落脚点的“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闪耀吧!非遗     
<正>小新,你在吃什么?好臭!哈哈!这是广西柳州的阿姨带回来的土特产——螺蛳粉。你来尝一口,可香了!不要不要。这么臭的东西谁发明的?你别嫌弃。在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可是榜上有名。不可能。在春节期间,我了解了很多非遗文化。奶奶做的剪纸、爸爸贴的年画、妈妈买的湘绣、我吃过的糖人,这些才是非遗。如果螺蛳粉是非遗,那臭豆腐、糖油粑粑也是?  相似文献   

8.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致力于传承与发展地区非遗文化,目前博物馆由非遗藏品展示、非遗学术成果展示、非遗体验、非遗文创和非遗活态传承五大部分组成。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包括数字采集、对藏品进行数据记录、通过动态图像和数字投影建立互动的3D效果,并将采集的数字信息在其APP和网站同步展示,打造数字博物馆,实现云端漫游。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更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提高非遗展示的效果,从而促进淮海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断深化,非遗及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非遗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具有不对称性,无论从现有研究成果还是现实实践看,有必要以科技促进非遗品牌化。从价值链角度,探讨将科技融入非遗品牌建设的过程。同时,设计价值链视角下“非遗”品牌科技支撑系统,该体系由“非遗”产品质量技术支撑、“非遗”展示/讲述技术支撑、“非遗”产品信息传播技术支撑、品牌推广技术支撑、“非遗”产品服务技术支撑五大子系统组成;在请专家打分后对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价值评价,进而得出科技作用于非遗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易被忽视因素,为非遗品牌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滕春娥  王萍 《情报科学》2018,36(4):160-163
【目的/意义】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群体智慧和数辈人留存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 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过程/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已开展的知识组织本体构建案例,分析本体 理论在非遗知组织构建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以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为例,基于本体理论构建非遗知识组织体系。 【结果/结论】对其进行知识组织构建建立起赫哲族非遗资源体系,便于更好地保护赫哲族文化和传承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1.
宋涵之 《科技风》2024,(10):11-13
在数字化视域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其通过多媒体影像设计、智能媒体产品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设计,从而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活力,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认知。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特性和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保护传承结合的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袁霞  杨静芳 《内江科技》2022,(6):134-135+125
<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分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制作蓝白纺织品的五种传统手工印染技艺,即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枫香印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和蓝夹缬技艺,并分别从纤维、蓝草、颜色、图案和纹理出发,剖析了传统非遗技艺制作的蓝白纺织品之美。其对于传承中国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纺织印染行业绿色发展、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家虎头鞋是蚌埠传承百年的著名老字号与非遗名录之一,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好的商业、文化价值。紧扣新媒体环境,结合丁家虎头鞋的发展难题,提出相应可行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推动丁家虎头鞋更好的发展,同时对相关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为基础,对青海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73项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数字化建设建立合理的技术标准和分类体系,并针对加强理论研究,争取经费支持,加快完善立法保护,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为解决当前非遗信息服务存在的服务方式单一、导向性差、个性化程度低等问题,实现非遗数 字化保护的认知深化及其文化空间的活态性再塑。【方法/过程】针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深入分 析基于 SOLOMO信息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 SOLOMO非遗信息推送平台,并以西兰卡普为例进行了平台开 发与实践。【结果/结论】该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实现非遗信息的多维推送,并以期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 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张伟航 《科技风》2022,(6):163-165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巨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在对廊坊市非遗资源及当下“非遗”进校园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廊坊市第二小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社会力量充分参与,通过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充实以“非遗”体验为内容的课后服务及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等途径实现“非遗”学校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持久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研究组深入研究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常见方法,调查到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存在不足的表征,提出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九大传承路径,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UGC的非遗短视频能够更好地对非遗信息进行展示与传播。[方法/过程]本文以UGC非遗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选取非遗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指标进行分析,构建基于UGC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测度模型,并针对当前京剧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情况,提出了提升非遗短视频传播力的相关建议与对策。[结果/结论]构建的基于UGC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模型有助于了解非遗短视频传播力现状,进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于本文研究中获取的数据量级有所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会加大视频数据的获取数量,减少由于数据随机性而造成的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姚晓肖 《科教文汇》2014,(25):123-124
建立规范“非遗”项目档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是促进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规范“非遗”档案有利于科学决策,便于创建真实可靠的资源数据库,为“非遗”保护继承研究提供依据,为宣传普及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0.
风水可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文化部表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据悉,专家尚在研究风水项目是否可以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风水绝对是个‘宝贝’,不能丢";也有人说:"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资格,应该是精华多于糟粕。而风水中,优劣的分量比重,短期内不会有结论,因此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机还不成熟;还有人说:"风水就是迷信,是明令禁止的,怎么能申遗呢?如果风水都申遗成功,那岂不是迷信之风将盛行?并会不会由此带来众多政府机关办公大楼承接"风水遗产"的改造工程?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并不影响我们抱着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前去侧耳倾听,细品其中科学与文化相交融的新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