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举国体制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相结合,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协同关系,采用央地联动的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丰富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基于对央地联动相关实践和探索的深入分析,研究搭建起包含三个层级的央地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针对央地联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做法,研究出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创新资源投入以及产业创新生态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厚内涵,总结了湖南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新型举国体制“湖南模式”,梳理了相关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关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按照科研规律、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并以重大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总结广东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  相似文献   

4.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广东通过改革创新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并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在全国形成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但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如何提升模式的情景适应能力和创新绩效?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链理论研究了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的过程、障碍及协同攻关机制.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内涵进行界定,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技术—产品"逻辑,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双重导向的创新特征、竞争前技术特征及广泛应用的市场特征分析不同协同过程中的障碍,从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分析其障碍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协同攻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面向知识创新及传播过程、面向技术孵化及转移过程、面向产品创新及推广过程的协同攻关机制可以化解产学研协同创新障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6.
谌凯  应向伟  俞志华  曾建林 《科技通报》2022,(4):105-108+12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责任通过区域协同攻关,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现状和问题,梳理总结欧盟、粤港澳等区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主要做法,从浙江更好发挥“先手棋”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共建一批长三角联合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大数据平台、面向长三角招引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治理方式,与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面临着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到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从产品导向到商品导向,从注重目标实现到目标与效益并重的三大转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分析,本文从项目决策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研发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预算与成本控制机制、绩效评价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举国体制应关注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8.
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国之重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利用TOE框架,以QCA和NCA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驱动因素及攻关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数字化技术、R&D投入强度、市场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度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瓶颈。(2)存在3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分别是高数字技术下市场导向型、高组织集聚下产业导向型和高研发资助下政府导向型,且以技术层为基础,组织及环境层为支持。(3)产业协同能弥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要素匮乏,政府资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经济性和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1,41(10):1-10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日益突出,评估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对于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至关重要。基于对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核心专利关系的梳理,本文以专利表征技术,从专利技术性、专利经济性和专利法律性三个维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引入t-SNE算法绘制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国竞争态势图谱,并通过构建技术差距指数定量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集成电路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态势评估方法有助于明晰国内外竞争态势及薄弱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戚湧 《中国科技论坛》2023,(9):I0001-I0001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国际态势与竞争环境日趋紧张激烈的背景下,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速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束缚成为我国打破美国科技封锁和实现国家崛起的理论和实践战略问题。本文从概念、内在结构、突破路径与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主流创新理论与技术追赶理论均未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国内创新领域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五个研究缺口: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概念混乱,对本源问题研究十分不足;二是底层逻辑的研究十分匮乏,尤其对关键核心技术微观结构及演化机理的研究更为匮乏,尚未打开关键核心技术黑箱;三是鲜有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路径与机制研究;四是宏观突破路径及机制研究有待丰富和深化,尤其缺乏多情境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研究;五是研究文献没有脱离主流创新理论范式。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缺口,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与框架,即建立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国内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背后关键科学问题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战略必要性。科技创新体系化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和有机关联性要求,需要技术体系化和组织体系化的持续推进与互动,有效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应通过超前部署"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科技战略布局,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新需求、新技术和新架构,改变孤立、被动的应急模式,通过加强知识突破与商用生态的全面联接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的效能、活力和韧性。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传统的科技外交向"新型创新外交"转型,将体系化的创新势能战略性落地释放,真正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的研究方法,选择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四重螺旋理论分析长征火箭在研发期、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作用演化机制,旨在回答为什么长征火箭相关技术能够走到世界前列,以及如何实现技术赶超。研究发现:首先,长征火箭能够实现技术赶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自主创新、组建全国协作网络、广泛聚集人才等;其次,通过对长征火箭技术的研发过程以及火箭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分析,其技术创新组织方式是权变的;再次,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动态四重螺旋模型,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前研发同盟→建立用户参与的技术更新体系→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双轮驱动格局→形成官产学公联动机制;最后,对公众在四螺旋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为揭示长征火箭能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提供战略纵深思考,也为其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益借鉴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对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需求日益增强,识别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有效推进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企业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识别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主体地位,为分析企业在多创新主体合作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指导,为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合作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