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热奈特的叙述层次说分析《呼啸山庄》的叙述层次,可以看出勃朗特的“内故事叙述层”不只是简单地要引出管家耐莉叙述的“元故事”。除了通过洛克伍德的眼睛展示呼啸山庄的生活画面和留下种种伏笔之外,叙事者洛克伍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通过他的“日记”跃然纸上。他始终是呼啸山庄的一位好奇而超然的“观望者”,他的所谓理性和逃避个人情感的冲动平衡了“元故事”中激越的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2.
朝觐故事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开头和结尾分别通过吐罗耶定和韩子奇(易卜拉欣)的叙述得以显影,一方面作为《穆斯林的葬礼》的亚叙述层对北京回族家族史这一主体叙述有着特定的结构功能,另一方面考虑到朝觐仪式在穆斯林集体记忆中的突出意义,这种贯穿始终的叙事策略使朝觐故事具有某种外叙述层的象征意味。本文拟从叙述层次理论出发,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穆斯林的葬礼》中朝觐叙事与当代散居回族的流散写作和身份诉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 ,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 ,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堂吉诃德》的考察发现,《堂吉诃德》的叙述层并非通常所认定的只有贝南黑利和“我”两个层次,其中还存在其他隐在的和被误读的叙述层次。本文基于这个认识对《堂吉诃德》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随着华裔文学逐渐进入美国主流文化,读者对其关注也日益增多。本文对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灶君娘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叙事分析,通过叙述层次、叙述视角、以及故事的镶嵌,阐明了由于这些叙事特征带来了时空和感觉的不停交换以及人物命运的曲折性,从而能够在文本特色中感悟其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县名蛙》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首先,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很独特。从表面看,小说叙述者似乎经历了两次转换,其实这是作者转换叙述视角的一种策略。其次小说结构的层次感很强。叙述层次与故事层次相互交错,形成了作品的复合型结构。再次,作家通过运用幽默化叙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语言表述三个层面,营造了层层交叠的幽默氛围。  相似文献   

8.
根据著名学者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将《荒原狼》分为三个叙述层次:《哈里·哈勒尔自传》是主叙述层次,《出版者序》为超叙述层次,《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论文属于次叙述层次,各叙述层次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荒原狼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10.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电影为尽可能接近小说的叙述方式,采取了戏中戏的叙述,在故事层也打破了时空界限,设置了三种结局。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进行段落式的对比分析,探讨更深入的对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魔法》中巧妙地运用了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的叙述分层手法,并在不同的叙述层面上揭示出了双重的主题寓意,展示了一个充满魔法的叙事世界,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手法。本文主要就作品的叙述层次和主题寓意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元叙述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而元小说则指涉故事的虚构性。实际上,这种区分直接将元叙述从元小说中剔除了出去,这与事实不符。因此,元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小说自我意识的表现,既可加强小说的真实性,亦可揭示故事的虚构性;后者仅指后现代元小说,它破坏小说的美学幻象。此外,元小说和元叙述的基本功能与元语言类似,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沟通;而元小说的独特功能则是一种审美游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以其独特的叙述层次安排而独树一帜;故事包含三个叙事层次,采用了框架式的叙述结构。小说的三个叙述层次之间相互补充,有效地帮助了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各叙述层次内部的叙述者与受叙者相互交流,充分地揭开了两家几十年间的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徼暗的火>.不仅在文本的互文性、戏仿、反讽、文字游戏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原小说的创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叙述上结合了框架叙述结构和嵌套叙述结构.使得文本故事层级立体化.进一步发展了框架与嵌套结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使女的故事》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揭示出一个极端政权对女性实施从身体到心灵的控制。主人公通过讲述女性自己的故事,不断审视叙述在创建历史记录中的作用和意义,质疑父权制度下历史与历史的构建方式,抵抗和颠覆男性话语。大量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使文本充满了元小说的特质,小说文本成为一种纯粹的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叙事可以分为背景叙事和故事叙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两个叙述层,与此相应的叙事者分别是"作者"、"在下"、石头以及故事叙事第一叙述层中的部分人物.故事叙事是<红楼梦>叙事的主体,背景叙事则为故事叙事提供了背景与框架,为小说的叙事虚构世界提供了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而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背景叙事的第二叙述层与故事叙事的两个叙述层又构成一个叙事连续体,三个层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支撑,共同完成<红楼梦>叙事的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叙述性人物的类型及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不仅在叙述中生成,是故事讲述人“讲述”的对象,同时还具有为叙述服务的功能,是在讲故事活动中发挥多种作用的“叙述参与者”。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具有帮助真正的作者讲述故事等功能性作用、充当故事讲述者的叙述性人物进行论述,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新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20.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