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简“察看”、“承受”概念场词汇系统成员在场内的指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互补性,成员在场内的地位不平等,活动时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高僧传》死亡概念场词汇系统的52个成员进行结构隐喻的分类考察,发现概念场词汇系统的结构隐喻中存在一个原型意象图式,而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使之产生相应的变体。结论指出文化通过制约隐喻概念系统进而制约着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3.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门人讲学问答的记录。文章通过对《语类》诛杀概念场中诛杀弒戮的描写,从而反映这四个词的面貌。考察结论是杀可以与诛戮连用,结合面相对较广,且杀戮义接近,但戮使用频率和覆盖面明显较窄,诛杀搭配接近。  相似文献   

4.
许慎<说文>部首按照"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原则,把汉字划分为540部,每一个"部首"用一整部汉字所共有的表意形符作为标记,实际上就是一类语义范畴.因此,以<说文·犬部>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场,整理出先秦时期"犬"的概念网络,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先秦词汇语义的网络.  相似文献   

5.
从《高僧传》品人形容词看中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僧传》是南朝梁释慧皎所写的一部僧人传记,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选择《高僧传》中有代表性的品人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含有某一相同词根语素为类聚基础,通过分析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构成、词性构成和语素内部排列顺序,浅探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等代数学中概念及其体系的建设处于本课程体系建构基础的核心地位,概念教学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的成败,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对高等代数学中概念的教学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图形概念的学习应组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图形的本质特征.因此有效组织活动,对概念本质的掌握尤为重要.本文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苏科版七年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围绕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建构生态系统重要概念,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从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关键地位.概念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这就为概念教学带来了困难.情境化的概念教学,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提供了缓冲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基于曹广福教授《变化率与导数》一课,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分析概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在概念教学中,发现可以创设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学科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0.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在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对概念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认识方程》后,笔者深刻感受到,要践行“若要取之,必先予之”。“取之”即为获得概念或形成概念,“予之”即给予学生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的体验后,经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再认等,完成概念的自主建构。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谈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1.
<物理实验>(中学部分)2004年第一期第7页,刊登了某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位教授的文章<一道思考题引出的有关功的概念问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笔者拜读之后疑窦丛生,深入研究之后得出了与原文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与原作者商榷,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皮制"裘"中国古代的王侯将相、庶民百姓都可以穿着,但品质有别.对于平民百姓而言,"裘"始终还是奢侈品,因此,"裘"也是身份地位高低的标识.后来,产生了诸多非皮制的类"裘"衣物,也以"裘"称,语言中随之产生了系列"X裘"词,X突出质料,"裘"标记其类."X裘"系列词汇产生的原因,从语言外部讲,是民族交流的日益繁荣和编织技术的不断改进;从语言内部讲,是"裘"的语义特征的突显."毡裘"褐裘"锦裘"等突显"裘"的毛外露的特征,"布裘"绵裘"缁裘"突显"裘"的厚实保暖的特征;"葛裘"则是据布裘类推而来的夏衣."X裘"系列词汇中蕴含的诸多语言、文化方面的要素为"裘"所掩盖,词义也很容易被误解.系统考释"X裘"系列词汇,有利于语文、服饰辞书的编纂、修订以及中国古代的服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松”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作为汉语中的一个植物词语,使用至今,在自身语言意义之外,衍生出丰富的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文化意义,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同时映射出古人独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先秦时期,“松”因其端直高大、不畏霜雪的物性吻合儒家“君子比德”的观念,被用来类比君子刚直不屈的人格;魏晋乱世。仙道思想盛行,士人摆脱儒家思想束缚,转向求仙、成仙。“松”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是以成为时人精神追求的首要寄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突出了"意境"的作用,并在后续发展中,"意境"成为了我国审美文化的核心。"意境"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重点强调了意趣传递和个性发扬。纵观中国历史,人物画的发展和"意境"不可分割,通过二者结合,人们懂得了艺术要立足于生活之上,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艺术感染力,实现意境更好的传达。本文通过对"意境"含义进行总结,论述了国画人物中"意境"的传达与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二语习得的较高阶段,产出性词汇易于出现"高原现象",即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这一现象与成因分析以及怎样克服"高原现象",冀在为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绿色建筑”应体现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室内空间安排,施工过程中提倡“清洁生产”、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建筑物拆除时要充分注重“环保”。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语料源于汉语中含发音器官"口、嘴、舌和唇"的复合词或习语,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讨它们的隐喻本质。研究发现,这些复合词、习语可从以下四方面的概念隐喻(I)言语行为是物理动作,(II)语言是容器,(III)争论是战争(或言语表达是武器)和(IV)言语表达是食物去理解并阐释汉语词汇教学中含"口、嘴、舌和唇"的惯用表达语和概念隐喻意义,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境.为了使诗歌意境更加纯美、和谐、鲜亮和富于层次感,诗人在创作诗歌、营造意境时往往偏爱挑选、锤炼"色彩词汇"入诗.诗歌意象在被色彩敷粉着色的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思得以凸现,诗歌意境也在五彩缤纷的色彩词汇地烘托下构建出裱丽斑斓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系的词汇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教师们也非常关注。我们通过分析东南亚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库,得出大量偏误案例,本文考察了留学生习得偏误的类型,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定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审美理想的终极目标;"天人以和"是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意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形而上典型表征就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而"和"的世俗化与现实化表现就是与"礼"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