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静庐(1898~1969)是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早年曾任天津《公民日报》、北平《公民日报》、上海泰东书局和上海《商报》编辑。1925年以后,曾在上海创办光华书局、联合书店、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曾任经理。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上海出版业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副处长、私  相似文献   

2.
“有出版才有编辑”——谈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看,编辑是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有出版才有编辑,书籍编辑存在于并发展于出版业中,所有编辑都存在于并发展于传播业中。”(《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页),此话我至今不以为非。不过,当今学术界持有不同见解的一些人认为,不承认历史上有书籍就有编辑,或者不承认孔子、司马迁等人是最早的编辑家,就是否认编辑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过程。这种观点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编辑概念。记得几年前,有人讥之为“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参见《读书》1993年第9期:《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把“鸭头”与“丫头”混淆在一起去讲“历史发展”,才是真正的缺乏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有关这方面的种种混淆,除了令人感到困惑,也引发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古代出版业中的情况考察编辑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是谈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的特征。其中,当然不能不讲区分两种编辑这个老问题,因为不讲这个区分就意味着甘脆放弃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近来人们对出版界热衷于出明星书和为明星出书现象颇多议论,有些报纸为此正在展开讨论。不久前,《新民晚报》记者张坚明发表了《积之不厚,发则当缓》一文,对频频出版“明星书”现象进行了分析。 文章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星、准明星们纷纷加入了笔耕者的行列,在另一方天地中显示了他们原本不为人知的才华,由此而引起的轰动效应可谓盛极一时。 明星写书,叙述幕后甘苦,抒发人生感悟,以“凡人情结”面对普通读者,所叙之事、所抒之情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当在意料之中。然而,作为一种成功的出版现象,对此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三农"图书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农村、主要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农民和与农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者等。与一般专业图书或者科普图书相比,"三农"图书在内容、形式和营销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出版过  相似文献   

5.
记者: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之后,您对出版工作有些什么看法? 答:现在都在学习《决议》,大家都想做些切实的工作。一九八七年将是改革的一年,出版战线也一样,现在都在探索改革方案。首先,目前图书流通领域问题较多,充分暴露了发行工作的矛盾。要抓住这方面问题进行工作,办法是彻底搞活,让基层书店有自主权。没有自主权,就不能调动基层书店的积极性。对书店的营业人员来说,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应该改革,要实行多劳多得,奖励工作做得好的、图书销售多的营业人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以信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相互交融渗透,包括了声、光、电、磁多种媒体,中国出版产业飞速进入了一个“大出版”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以信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相互交融渗透,包括了声,光、电、磁多种媒体,中国出版产业飞速进入了一个"大出版"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王涛:新闻出版署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管理司司长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互联网开架交易平台──书生之家网络,我认为它的切入点非常好。中国现在既有体制性的弊端又有机制性的弊端,目前的出版业还处在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转型的过程中,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行渠道不畅通,无论是物流信息还是商流信息。比如1999年,全国出版物的总印数是73亿册,12万种图书,就等十每种图书平均印数是6000册。但实际上除去发行量很大的教材和普教图15,统称的一般图书印数不到2000册。而全国现有县以上的行政区域是近3000个,就是说现在一种…  相似文献   

9.
我们仔细观察一些书业快讯,从中不难看出几分端倪: "<集结号>原作者推新作<突转>"、"<大校的女儿>渝热销空运补货供签售",等等.还有在2007年"十一月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的总榜前二十名中,有三本"哈利·波特系列",还有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张爱玲的<色·戒>.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王大路开场白: 今天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辑部和民进中央邀集出版界名人来这里座谈。中心的议题还是谈出版。我们杂志在今年第一期的“双月谈”专栏中推出了“文化名人谈出版”,读者反映很好。出版问题是全社会都很关心的问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中央日报》84年1月3—4日,以《出版业的前瞻》为题,刊登了台湾出版业者与该报记者的谈话,现将其中“正中”、“三民”书局的总经理与记者的谈话摘刊如下: 蒋廉儒 (“正中书局”总经理):在新的年度出版业应朝两个方向努力。大部头书的出版,虽然有学术地位和价值,但是其售价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而且买这些书的人,甚少有耐心和时间去读,只是作为装饰品,因此若大家都争相出版大部头书,反而形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以出版袖珍型的丛书及单行本为主,  相似文献   

12.
邵碧玉 《出版广角》2015,(17):73-75
“跨界出版”指的是出版企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为寻求突围之路,主动作为,集中内容、资本和资源等优势,进军另外一个领域。跨界有主动跨界与被跨界之分,有行业内跨界与跨行业跨界之分。本文在对国内部分跨界较为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分析基础上,提出“内容+”“资本+”“资源+”“技术+”“创意+”“平台+”和“思维+”等跨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由于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  相似文献   

14.
程赫男 《出版广角》2022,(12):65-68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2021 年底,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就出版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对出版业发展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文章立足主题出版的使命与担当,从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强化精品意识、优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媒体融合传播等角度, 探讨“十四五”...  相似文献   

15.
在未来出版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中,最体现十五大精神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的做法是“集团化”;而集团化走向之中,最可行、最有运作空间的是“报业出版集团”。新年伊始,便有“报业出版”的重要消息公布:1998年12月30日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南方日报出版社和羊城晚报出版社成立。两社现正加紧筹建,将于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出版”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丽  谢雨 《新闻世界》2011,(6):223-224
本文从全媒体概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全媒体出版存在的问题、全媒体出版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综合阐释了全媒体出版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揭示了全媒体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编辑资源,是出版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关键竞争力.编辑是创造内容的核心力量,我们要坚守内容主义的出版观,就应当坚守自己的内容品位,精忠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 教育与出版应该是“教育+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教育”,或者说主要是“内容+互联网”.教育出版市场受众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编辑的思维、选择和价值取向,甚至影响我们书稿的修订或者重新再编写一本书,但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时,仍然是“内容+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国家出版局于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在北京新侨饭店礼堂举行迎春茶话会,周扬同志在会上谈了对出版工作的意见,他希望认真总结过去出版工作的经验,在新长征中做好出版工作。周扬同志说,出版工作要总结经验。“四人帮”把“阎王殿”砸烂,什么也没有了,都成了黑线。我们这些同志是要把工作搞好的,过去有些偏差,但也有做对的,例如我们反对林彪的“活学活用”等,这些需要总结,对过去要一分为二。群众最恨的是  相似文献   

19.
未来两岸三地的出版合作,必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陆续出现的各种大型出版集团而有所改变。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来考虑: 一、由大陆作为最佳出版制作中心 一方面祖国大陆有充足的专业编辑  相似文献   

20.
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靠人才。本文从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出版人才评审评选和出版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为出版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