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知识形态角度,可以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者的溢出特征是不同的.研究基于知识形态的溢出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对软件产业集群而言,知识溢出是必需的.为此,重点分析了软件产业集群显性知识溢出途径和隐性知识溢出途径,并提出了促进软件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志启 《科研管理》2013,34(1):154-162
知识溢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一个突出现象,本文从企业衍生的视角,对知识溢出、知识流失、企业研发以及知识获取等要素进行动态的模型分析,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研发与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虽然研发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时滞性,会出现知识溢出的短期效应,即企业知识流失,但是创新知识具有累积效应,随着企业加大研发与学习投入,将会出现知识溢出的长期效应即产业集群中知识存量增加,每个企业都有机会获得和利用更多的外部知识,形成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雷宏振  宋立森 《软科学》2011,25(4):14-18
鉴于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所具有的外溢性,同类文化企业更愿意集聚以共享外溢知识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可以从中微观层次来定义文化产业集群及其系统结构,分别对知识溢出方和接受方建立知识溢出与知识模仿生产模型,分析不同文化企业面对知识外溢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行为,验证集群内存在知识创新与模仿的螺旋式推进结构,解析持久的知识创新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知识溢出影响着环保产业集群创新战略的定位与绩效,因此理清环保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作用机制将有利于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通过构建环保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与知识溢出等几组变量作用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宜兴环科园企业为问卷调查对象对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在环保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对环保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知识系统化能力在知识溢出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而创新环境和企业网络结构则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浩  黄剑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72-1280
作为不同于独立创新和企业间主动合作创新的新集群创新模式,SCAI螺旋揭示了溢出知识经外部创造升华后,再由溢出企业通过主动知识获取活动将这部分外部创造的同源新知识转移回企业,无障碍吸收并整合运用的创新机理。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了大连软件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访谈数据、档案数据和文件资料,将所获得的二手资料与一手资料交叉验证,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SCAI螺旋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维度及衡量标准,挖掘了集群共有知识的演化规律,并揭示了SCAI螺旋模型在实践中被集群企业的广泛运用。研究发展了集群创新理论和集群知识理论,尝试将知识创造理论从企业层面向集群层面拓展,从知识生产者角度,发展了集群知识溢出与集群绩效关系研究,并对集群创新形成了跨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联盟的集群企业知识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创新是集群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隐性知识又是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因此,本文从知识联盟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隐性知识与知识联盟的内在逻辑及其知识联盟与集群企业的适配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知识联盟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策略,即以"竞合"为核心的集体学习的内生性动力机制、以"政府激励"为核心的外生性动力机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联动性动力机制的三维动力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高技术企业的主要特征,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观角度看,知识溢出是高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分析了高技术企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变量;并以杭州软件企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从知识现视角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隐性知识体系作为知识创新的关键,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创新进程。隐性知识快速转化为显性知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知识的吸收及再创造。在深入分析产业集群隐性知识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产业集群隐性知识的维度层次,建立隐性知识层次间相互转化图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最后利用维度层次及模型分析的结果,提出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数据来自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中102家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群外部社会资本及内部关系资本与显性知识溢出正相关,内部结构资本与显性知识溢出负相关,内部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隐性知识溢出正相关,内部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认知资本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孵化器内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现象的分析,试图阐明知识溢出在维系企业集群存在和发展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探讨了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可能存在而导致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及其对企业行为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魏江 《科研管理》2003,24(4):54-60
本文从网络观研究了小企业集群及其创新网络的基本内涵和结构,从集群整体和集群成员两个方面揭示了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产生和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的经济性和存在意义,分析了集群知识溢出的途径和影响因素,以及知识溢出的动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集群内企业展示或隐藏创新行为演化的过程特征和均衡状态。当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增大时,系统收敛于(展示创新,展示创新)状态的概率增大,即产业集群的企业均坚持展示创新行为,产业集群朝着良性的状态发展。当产业集群内的模仿行为给创新企业带来的损失增大时,系统收敛于(隐藏创新,隐藏创新)状态的概率增大,不利于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最终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针对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选择展示创新行为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之一,而产业集群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策略.在知识理论体系中,隐性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主体性内容.基于广东省高科技产业集群企业的数据,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隐性知识转化在核心能力成长过程中的微观路径机理,从而为高科技产业集群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理念下咨询业隐性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创新已经被企业视为走可持续性发展路线所仰仗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众多形式的知识转移中,隐性知识转移最为隐晦但又最为重要,通常可以认为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隐性知识转移效率的高低。对于高知识背景的咨询企业来说,知识是其最大的资本优势,本文主要基于知识创新这一主线,对中外咨询企业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相关问题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中默会知识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涵着大量鲜为人知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与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考察了技术创新活动中默会知识的存在形式、分布及特点,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默会知识在创新团队中转移的机理与途径,以实现默会知识在创新团队中的共享.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在获得知识共享、技术扩散等集聚优势的同时,也会出现由外部性引起的创新能力下降、由知识趋同导致的集群锁定等劣势,为了分析集群集聚优势、劣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论文从集群中知识共享与创新资源投入关系入手,以我国自主内生型产业集群为对象,将集群中的知识分为公共知识和私有知识,建立集群公共知识和企业的私有知识对产出的影响分析模型,研究知识共丰深度及私有知识产出弹性等因素对企业知识共享行为和创新资源投入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集群中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资源投入的相互作用机理,支持政府针对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7.
知识溢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溢出机理仍然是一个"黑箱"。针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首先分析影响知识溢出各环节的因素,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因素作用结构反馈模型,揭示知识溢出的机理,得出在知识溢出过程中有六大反馈回路。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04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impact of a firm's workers’ replacemen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y using rich matched employer–employee panel data for the Veneto region of Italy. We take the well-known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as our departure point, and develop a set of hypotheses which we test empirically with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s. We find that workers’ replacements significantly damp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herently with the idea that they generate losses in the tacit knowledge base of the firm. We also find that workers’ replacements are especially detrimental to large and young firms, possibly because large companies benefit comparatively less from ‘diaspora’ effects and becaus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 young firms are mostly dependent on specific human capital. Final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firms’ loca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significantly mitigat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workers’ replacements, and that a similar picture emerges when firms are more exposed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particularly of relate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