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唱练耳听觉训练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调式调性的听觉训练,本文主要论述如何结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选用该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听觉训练的素材,进行调式调性的听觉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调式调性的听觉分析能力,增加他们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的了解,丰富音乐阅历.  相似文献   

2.
调性分析是基本乐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基本功.怎样使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调性,是一个摆在基层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调号出现的规律和同主音大小调式的比较,以及调式Ⅲ、Ⅵ、Ⅶ级的特点,我总结一些公式,可以直接判定和声及旋律调式.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音乐发展史中,俄罗斯音乐占据独特的地位。俄罗斯作曲家通过音乐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也提出了“色彩听觉”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形容不同的调性。从通感隐喻的角度,分析作曲家对视听通感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俄语颜色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调性是多声部音乐的灵魂,它的确立与发展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同时,调性的布局形态也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调性的确立与变化体现出与歌曲情绪发展的完美结合,从作品的整体调性布局与局部性处理来看,都凝结着作曲家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调性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调性的巩固、变化、统一与转换等都直接影响到音乐情绪的表达。调性在塑造艺术形象、发展乐思、表达歌词内涵,抒发歌曲中主人公情感变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掌握音乐作品结构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可以从音乐材料、调性和声、参考性辅助、曲式类型等方面,对音乐作品结构进行分析,以帮助参与音乐活动者把握音乐作品结构。  相似文献   

6.
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是传统和声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手段。和声写作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调性和声体系中的各种和声技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声分析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和声技法于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即大量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和声手段,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音乐语言及其风格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调性音乐中的增三和弦、平行和声以及音程循环等技术的运用几个方面,阐述和声分析对于传统和声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作用。  相似文献   

7.
调性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与主题一样重要,它是和声进行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思想表达的窗口。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伴随着旋律、和声进行,调性时常是发生变化的。归结调性的变化无非两大类,即转调与离调。离调与转调对乐思和结构的变化建立在调性音乐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离调与转调的著作进行理论分类,找出离调与转调的理论差异,并从实践上对离调与转调的应用规律进行归纳,对离调与转调的区别提出新的见解,为调性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德彪西是印象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和声序进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但德彪西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却清晰可辨。增三和弦在德彪西作品中一方面加强和声的色彩性,另一方面构成隐伏的半音和全音音列,极力使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模糊化。贝尔格《钢琴奏呜曲》Op.1不但是一首高度的半音音列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和声处理体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调性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即:众赞歌旋律是教会调式体系的,而和声却是大小调体系的,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371>的最大特色.巴赫运用功能和声处理众赞歌旋律的主要手法是,将教会调式的特性音和Ⅶ级音处理为大小调体系的其他音级,将教会调式的主音在功能和声中处理为同调结合和异调结合.  相似文献   

12.
音乐分析是本世纪以来在欧美音乐研究中从曲式学等作曲理论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交缘性学科,音乐主题分析是音乐分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主题分析时应理解主题的常见类型,把握主题的整体特征,学会运用从调性、旋律形态、节奏等方面对主题进行恰当的分析,从而对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主导思想做出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主题分析的方法是否得当将影响着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研究音乐主题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  相似文献   

14.
西方20世纪的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模糊调性、半音化和声等,都使音响更加丰富、复杂,有了很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也随之趋向瓦解。然而中西方文化观、审美观都各不相同,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标准。所以,我国和声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也要符合文化的多元论特点。笔者欲通过此文阐述和声教学中关于20世纪和声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音色是人对声音音质的感觉.在20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举例20世纪西方作曲家运用各种不同寻常的奏法,使音色得到千变万化的效果这一过程,证明了音色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巨大表现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对音色要素的正确认识有效运用,对于西方和我国的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谈“引子”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作用○王世瑛(南昌十六中)一首乐曲的引子部分在整个音乐作品中所占的篇幅不大,可意义不小、地位不轻。它如新闻报道中的“导语”,提示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基本风格、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等,揭示性地奠定了欣赏者对作品的把握和理...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曲式分析之前都或多或少的学习过和声学,在分析作品时,如何能将作品的结构、调性分析的准确清晰,这就要运用到和声学的知识。在音乐作品中和声的运动规律对曲式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曲式结构的调性布局,乐句、乐段的划分,音乐的对比,展开、连接、补充以至高潮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和声分析是曲式结构分析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8.
《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部伟大作品,《赋格的艺术》中以一个格言似的主题为基础,运用各种复调手法对其进行变奏,利用这些变奏后的新主题,并在一个调性范围内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曲在调性和主题形态及运用上完全有别于《赋格的艺术》,调性上采用了十二个大调和小调,每首赋格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两部作品中赋格曲主题和调性的比较,为我们分析巴赫的复调音乐,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更为突出,其对少年儿童的针对性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中所少有的.他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来说,不仅是在对古代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甚至是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浅析,旨在强调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方面的不可抹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作曲家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正确把握中国小提琴乐曲演奏的民族风格是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学生在演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需从深入了解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掌握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在小提琴中的运用、突出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华神韵”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