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英时先生《说鸿门宴的坐次》一文认为: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精彩而又极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其中隐藏了一项关系甚为重大的消息”,进而指出—— 但在鸿门宴的坐次中,沛公的“北向坐”则更值得注意。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隗语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3.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4.
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告密者.但命运迥异:一个鸿门宴后被杀;一个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在刘邦建汉后被封侯.这不同的命运,跟鸿门宴两个对立的主角性格有关.一个是轻信寡谋、头脑简单的项羽,一个是胸有城府、机谋权变的刘邦.  相似文献   

5.
徐淳 《语文学习》2023,(2):18-20
<正>师:宋代刘辰翁评价《鸿门宴》“叙楚汉会鸿门事,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同学们分组完成的“以小见大,《鸿门宴》之我发现”,有探寻人物称呼的,有赏析宴饮座次的,还有挖掘玉器内涵的……这节课我们就先请一组同学来分享他们独特的发现——鸿门宴之剑。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李慧 《文教资料》2013,(24):1-2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缩影,它以生动而又惊奇、错综而又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节,再现了历史真实场景.其故事内容不仅是一场军事政治上的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较量,是项羽和刘邦两种截然不同性格人的殊死较量.通过赏析《鸿门宴》,人们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性格才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因而《鸿门宴》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谈到秦末汉初楚汉相争的历史,首先必及鸿门宴.此“宴”为楚汉相争之肇始.一种习惯性的看法认为,鸿门宴上项羽大失策,其一,未能击破沛公军如原意;其二,心慈手软,未能在宴会中如范增意就势除掉刘邦,永绝后患.项羽有此二失,以致于后来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事实上,这种看法是肤浅的,仔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项羽集团通过鸿门宴之会而捞到了巨大的好处,而刘邦也因此免除了一次危难.鸿门宴是刘项双方在各自实力和背景基础上所达成的妥协、平衡,各有得失,和后来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题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颈联两句诗.出句"穷寇"一词,多数注家解为"穷途末路的敌人",指蒋介石集团.无异议.楚汉战争中的"穷寇"是谁?多数注家没有正面注解,但从对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指刘邦.认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把刘邦杀掉,留下了后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鸿门宴时的刘邦还是比较强大的,是他率领义军首先攻破咸阳灭秦,而且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失去了民心.另外,上述解释易把诗的原义理解成同情项羽的失败.笔者以为诗作者的历史联想点在"鸿沟为界",不在"鸿门宴".这时的项羽已成了"兵疲食尽"的穷寇.  相似文献   

11.
知道什么叫做“鸿门宴”吗? 季昱成向后靠在了椅背上,嘴角虽然依旧挂着心无城府的招牌微笑,双眼却警惕地眯了起来——眼前的这幅画面,正是对“鸿门宴”这三个字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四年夏季,我国“远望号”航空测量船航行在南太平洋南纬8度的公海上.数百名科技人员正紧张地跟踪、测试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升空的卫生“风云×号”.“远望号”的马达在轰鸣,仪表在转动,荧屏在闪烁.全船的每一位人员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在船的心脏部位——锅炉房内,一位个子瘦小却身体结实,皮肤黝黑、两眼炯炯的小伙子正紧张地注视着熊熊燃烧着的炉膛动态,他就是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发表了曹玉龙和李小菲两位先生合写的<〈鸿门宴〉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一文.文章写道: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无冕之王,是失败的真英雄,虽有些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但其胸怀坦荡不是常人能比的,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让项羽位居'世家'之列".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在历史事件中分析人物性格;用对照分析方法赏析人物. 2.交流与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赏析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对照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赏析人物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扫除了文言文知识上的障碍,通顺了文意,并认识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集团在利益上的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会上的氛围异常紧张.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回顾一下这场龙虎斗.  相似文献   

15.
翻阅众多对《鸿门宴》的解读研究和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前人研究的焦点除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外,都集中在对刘、项二人的性格探讨及鸿门宴结局形成的原因上。这一点本无可厚非,然笔者发现,之前的研究忽视了其中一个细节——“玉璧一双”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一《南阳师专学报》(1982年第1期)发表了暨南大学一位作者与我的《谈<鸿门宴>的结局》(1981年第1期)的文章相“商榷”的文章,正题叫做《项羽为什么失败》,副题即《与齐子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关于项羽的文章总共选了两篇,一篇是必修一的《鸿门宴》,另一篇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项羽之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对其刻画人物之方法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是肤浅地认为司马迁在着力刻画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也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不果断导致了楚汉鸿沟的形成,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8.
【教材解读策略一、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复习提问,温故知新)2.成语典故。劳苦功高;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可以由此导入本课及历史背景)二、重点研读1.通过曲折情节,展现尖锐矛盾。情节一波三折,三起三落,表现了两个军事集团的尖锐矛盾,在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2.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重点研读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等四人。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按照古代的礼仪,宴席的座次是有贵贱尊卑之分的。“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反映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古人往往把“面南背北”这个座位视为天子之位,奉为“至尊”(最尊贵的座位),因此在京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皇帝或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地位尊卑依次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这种形式人们较为熟悉,但看到《鸿门宴》中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不少人产生疑问:难道亚父(范增)面南北向地坐着,他的座位最尊?而刘邦  相似文献   

20.
<正>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刘、项双方剑拔弩张,席间把酒言欢,帐内剑光闪动。太史公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幕忠诚与背叛、谎言与誓言、阴谋与权势交织的历史剧。"鸿门宴"三个字至今仍是一切充满凶险的欲对客人不利的宴会的代名词。但就是在这样的鸿门宴上,刘邦竟只是以"如厕"为名就全身而退,就算这是史实,却也似乎于理不合。我愿不避浅陋,讲出多年来萦绕于心的困惑——依照文中交代的情势,刘邦欲求全身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