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传统小说而言的当代新小说其叙述重心由传统的故事重心转移到叙述方式重心,叙述方式的创造成为当代新小说新的叙述焦点.因此,当代新小说对于小说的叙述形式进行了叙述策略、叙述声音、叙述语言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叙述因素的重要价值,激活了文学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叙述视角是小说技法研究中的—个概念。小说就是叙述,讲故事,这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的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要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不但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更需要一个精彩的故事支撑.讲故事简单,但是讲好一个故事就比较难了.故事貌似简单其实具有无限的嵌套性和丰富的层次感,小说需要故事而生存,要给予故事以养分必须有新鲜和动人心魄的弯弯绕绕.本文以"偶然—突变—崇高"这一通俗小说的叙述模式着重分析虹影小说<上海王>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4.
多重叙述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在此叙述模式下,故事由多个叙述者讲述.这种叙述手法不仅能对故事的情节编排起到很好的陌生化作用,还能有效地增加小说的内容含量,形成小说的多层叙述结构,有助于小说结构美学的构建,从而增强小说的整体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阿拉比》是乔伊斯《都柏林人》小说集中的第三部小说,独特的叙述策略是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小说由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以及拥有两种眼光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共同叙述了一个小男孩在经历理想幻灭之后精神顿悟的故事.小说的矛盾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男孩心理之间的对比以及男孩内心世界的冲突.此外叙述时间上的时序和时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故事的矛盾.小说在这种独特的叙述策略下,在对立和冲突中凸显了主题——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迷舟>是格非先锋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扑朔迷离的叙事为特征,将一个本来简单的故事描述得趣味横生,并设置了许多谜团,却始终未解开,颇有可读感.本文试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迷舟>作一个文本研读,探讨作家如何运用各种叙述手段来表现文章主题,以及这篇作品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的小说擅长运用童话般的叙述来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小说不是宏大叙事,往往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多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故事,但却充满了异常感人的力量,原因在于她对小说叙述方式的经营,独特的童话方式叙述使她的小说更具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的《爱》以作者型叙述声音讲述了主体故事,同时,L发出的个人型叙述声音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主体故事的补充。叙述声音的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小说文本,展现了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徼暗的火>.不仅在文本的互文性、戏仿、反讽、文字游戏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原小说的创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叙述上结合了框架叙述结构和嵌套叙述结构.使得文本故事层级立体化.进一步发展了框架与嵌套结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不再以自传的真实面目而是以小说的虚构名义,在纪实与虚构中展开对原生态故事的展示,呈现出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多样性。叙述可以使故事的讲述千变万化,不同的讲述可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有了叙述层,才有故事展示赢得的意义。可以说,叙述的引入,是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元叙述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而元小说则指涉故事的虚构性。实际上,这种区分直接将元叙述从元小说中剔除了出去,这与事实不符。因此,元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小说自我意识的表现,既可加强小说的真实性,亦可揭示故事的虚构性;后者仅指后现代元小说,它破坏小说的美学幻象。此外,元小说和元叙述的基本功能与元语言类似,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沟通;而元小说的独特功能则是一种审美游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叙述是小说的重要手段,刘庆邦小说既吸收现代小说的创新元素,努力避开传统小说叙述者无所不知的缺陷,同时又试图在小说的叙述里,避开质实,转向含蓄、轻灵,融合古典诗歌与绘画的悠远神韵,造成一种"文外之旨"。他试图弱化故事在小说里的传统地位,尽量减少故事给小说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以虚化、细节等方法加以弥补,以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诗意的风格与神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变形题材的故事。本文以古罗马阿普列尤斯的小说《金驴记》,和唐人薛渔思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板桥三娘子》一文为例,对两文的叙述视角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篇作品是怎样进行叙述的,这样叙述的效果如何,并且为什么这样叙述。笔者认为,各民族不同的宗教观念,对文学作品中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9.
多种叙述角度的运用是现代小说的一个标志.而叙述角度的定位需要明确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的区分.鲁迅小说的叙述是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结合,他对叙述眼光和叙述声音的明晰和灵活运用,形成了叙述的复杂性特征.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组合与离析带来的艺术效果.本文试从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的相互关系着手,展开对鲁迅小说的叙述艺术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一人称叙述、书信体小说、家庭女教师故事三个方面探寻了《简.爱》叙述的叛逆和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