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如果缺少大视野、大格局,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死于言下。这不但会使文本解读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更会消蚀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自觉。要让“非在场的文本变成富有生命召唤力的在场”,就需要阅读者具有广阔的阅读背景和丰富的人生历练,也就是说需要一种宏观大视野。有了宏观的视野,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才有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要有文化高度。从文化视角审视文本,用文化的眼光来观照文本,把文本作为特定文化符号去解析和破译,往往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文本解读的文化视角主要有文化传统、文化背景、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等。  相似文献   

3.
将文化自觉意识渗透到文本解读中去,以文化来拓展、丰富文本内容,以文本来承载文化使命、责任,使文化自觉与文本解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当下文本解读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得以自我认同与自我塑造的迫切召唤。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吕剑涛 《文教资料》2010,(13):31-32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外事翻译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听众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以,外事翻译本身不仅仅包括文本翻译,还应该包括翻译员对被翻译文本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的解读。本文从禁忌语(taboo)、委婉语(euphemism)、语意场(semanticfield)、词外延、修辞手法(figurativelanguage)和词汇变异(1exiealvariation)几个方面介绍语言当中可能隐含的各种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7.
写作行文措辞研究经过了由虚到实、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线到立体的理论走向.它经过各代写作学人的努力,现在已成为与写作文化、写作思维、写作哲学等共同建构成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大厦的支柱性理论.写作措辞微观层面的语境,由文本语境的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在场语境、非在场语境组成,从而对写作行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珊 《福建教育》2008,(3):20-21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影响文本对学生的精神观照与文化浸染。我以为,教师要想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字意义与文化价值,必须经历一个从“心在文本中”到“文本在心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庆九老师致力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文化研究,先前只是听说,间或有些交流.今日聆听其执教的《与朱元思书》,不由得肃然起敬.如此睿智的文言文教学,文化气息着实浓厚. 一、解读深邃,挖掘文化元素 语文教师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础,无论是现代文教学抑或文言文教学,概莫如此.庆九老师深谙其理,慧眼识金,透过文本肌肤,用心琢磨,捕捉到了《与朱元思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化元素:“书”和“人”.  相似文献   

10.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  相似文献   

11.
扎西达娃试图在文本中调和三种文化关系:汉文化、西方文化和藏族宗教文化,把读者带入他的情感体验,希望可以找到新的宗教拯救之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尝试从作者的文化身份和情感结构入手,分析解读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化杂糅现象。  相似文献   

12.
曹明海对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文本解读切入的,力图解决文本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后,他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致力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研讨,包括解读理论、文化理论、本体理论、陶冶理论、语用理论等,逐步开拓了语文思想的天地、语文智慧的原野、语文建构的场域,以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掘语文教学活动内在尚未被发现的真义。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文本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文化解读,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以涵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走进文本,借鉴王荣生教授的"定篇"、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初中课文中的乐府民歌《花木兰》进行了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从而得出生成性、个性化、开放性的解读,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当代解读的重要文本体现。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的当代解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遗产作为"幽灵学"的对象,作为已经过去的遗产,是一种文本性的资源,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幽灵的在场";二是德里达注重揭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存在的异质性因素,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幽灵的复数形式,反对对马克思的幽灵做一元化的解读,主张多元化地解读;三是德里达还反对先验、大一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主张无底板的差异化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文化充斥的当今社会 ,如何解读媒体文化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媒体文化的解读首先在于 :媒体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有自己的规则和套路 ,它们可以用来诱导受众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其次 ,受众参与了信息意义的阐释和商讨 ,且受众是阐释意义的能动主体 ;最后 ,不但要检视媒体文化意义 ,而且也要检视意义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44):50-51
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有文化的视野。针对以乡土类事物为对象的文本,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文化的视野来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组,学生学习这类文本时能够理解乡土文化,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主播、平台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打造了一个媒介实践空间,主播在直播间这一特殊场域通过在线内容的创造不断获取其文化资本,凭借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建构生产与再生产“象征权力”。本文通过交流民族志法分析了直播这一特殊场域话语生产背后的文化资本建构与权力生产图景。研究发现,头部主播巨大影响力的背后与其在场域中文化资本的生成逻辑、运作机制息息相关,明星效应、特殊关系场域、习得性文化资本、话语策略影响文化资本的建构。在主播与用户共同在场的电商直播场域中,一套新的社会规范和时空规则被双方认可,需警惕制度化文化资本无限扩张的反面“替身”为象征权力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王硕 《文教资料》2011,(5):51-52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从文本本身的角度、作者本意的角度、读者阐释的角度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四方面入手,谈谈文本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