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黎 《教育与职业》2007,1(30):184-185
随着21世纪电子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与视图逐渐代替了传统文学阅读中的纸质和语言文字,使现代阅读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文本的改变也改变了阅读的方式、思维和性质,改变了接受效应.电子视图文本与传统阅读文本相比削弱了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内心审视功能,造成想象力的缺失,消解了传统阅读的审美教育、净化灵魂、提升人格的功能.因而现代阅读教学必须坚守传统文本教学的阵地,并对学生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课从学生阅读疑惑入手,运用关键词突破法,学习理解王水照教授论文节选《南宋作家的阶层分化与文学新变》.执教者带领学生提取题目及文本关键词,明确障碍点,指导他们运用寻找关键词、化抽象为具体的阅读方法,逐一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学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察的一大板块。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情况不如人意,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是备考难解之"结"。一、由阅卷观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从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存在不容忽视的硬伤。(一)语文知识缺失阅卷中发现,学生失分很多时候并非因为粗心等其他可避免因素。相反,不少学生对语文知识缺失,导致题无从下笔或不着边际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如今高中语文改革对阅读要求不断提升,然而不少高中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较为缺失,阅读量不足成为他们语文提分的阻碍。因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积极阅读广泛积累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本文以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展示如何借用多媒体教学,在立足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力,并拓展到课外同类文本阅读。从而为高中生打开课外阅读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学会思维,对语文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语文课堂的传统阅读范式却因线性发展的教学环节、只言片语的阅读感悟而存在着思维缺失。翻转阅读范式,从"求因"走向"求联",通过文本各要素、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求联"培养儿童的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文本形式,也是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已成为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中加强"非连续文本"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大其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工作和未来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对这一阅读类型有着一定的重视,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对其教学策略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但由于我国对这一文本阅读研究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资源仍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导致其教学策略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没有针对性,无法充分的实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本文就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大学生冷落英美文学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出发对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与文化心态是他们冷落经典文学的内在原因;而教学中文学理论和文本阅读的规定性缺失以及就业压力大是其外在原因.建议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入文学批评理论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正>每类文体都有其本质特征,阅读的时候只有抓住了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也才能由此指导写好该类文体的文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须把阅读一类文体文本的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最后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地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文体特征知识,才可能进到写作同一类文体文本的地步。以诗歌为例,诗歌文本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张悦 《政治课教学》2016,(Z1):10-12
学术类文本侧重于学理的探究与传递,它不同于文学类文本的显著特征是:指向客观世界,主动切断与虚构和想象的"姻缘",追问共同规约之下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有效的学术类文本学习在帮助学生"跳出"经验之坑、实现思想的自我建构上发挥作用。教学有深度的重要知识,重视有力度的思想观点,在共同认知中完成对真理的清晰表达,这是学术类文本的教学取向。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大多是单篇文本,即使是单元教学,也是单元中的单篇文本。单篇文本的教学,应实践“多阅读策略教学”,教学生同时运用多个阅读策略解读课文,实现文本意义理解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多阅读策略教学”实践思路是:唤醒学生已知的多阅读策略,指引学生使用多阅读策略,启发学生巩固多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生成属于自己的内心的独特感受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在的认识,也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牵住文本阅读的"牛鼻子",把握文本阅读的关键,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这样,文本阅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文本的价值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却经常性缺失,语文教学呼唤文本解读的价值回归。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要义,引领学生真切感受文本生命的美丽。通过欣赏文本的语言美、艺术美、思想内容美,来感受文本生命,从而培养阅读兴趣,增强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不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4.
林艺君 《教师》2019,(3):19-20
阅读必须是以文本为纲,阅读需要回归文本,从文本入手,在文本中深入阅读,在文本中找到阅读教学的方法,让文本成为阅读教学的依据,服务于语文教学,即文本为纲,灵活阅读。  相似文献   

15.
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缺乏与低效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及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之一。对《乡土中国》的课堂教学立足学习任务群,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如设计封面、腰封,设计展馆、构建思维导图等,并进行文本互释,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等学科一级指标建设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6.
李静瑜 《天津教育》2021,(6):145-147
叙事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很重,掌握叙事类作品的阅读密码,就能快速提高阅读此类文本的能力。破解叙事类文本的阅读奥秘,关键在于筛选学生易于理解的该类文本的特质作为突破口,选用适切的阅读策略,构建对接阅读能力层级的阅读基本模式,以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为支架,以一篇带动一类文本的阅读教与学,从而快速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  相似文献   

17.
方馨 《文教资料》2014,(18):45-46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个来自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文本形式,其内容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不仅有助于打通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阅读回归生活本体,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生活实践的精神。而在PISA测试中,我国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的表现不甚理想。教师应厘清原有教学中的缺失,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并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作者、读者、文本的共鸣.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教学必须要强调的一个环节.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有责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自此,"非连续性文本"第一次进入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前没有,而是没有独立为体系,没有引起重视而已。厘清原有教学中存在的缺失,明确接下去该怎样办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关键。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卜金玉 《文教资料》2009,(17):78-79
阅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并对它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品读文本"是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品语""品情""品人"是教学实践过程的途径,对于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