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读书不同,“心相”不同
读着李白、杜甫和莎士比亚长大的一代和读着“哇塞,酷毙了”的卡通漫画长大的一代是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上的.一个在阅读中与古今贤人、大哲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整天泡在时尚杂志、明星八卦里的人,他们的心灵世界肯定是不同的,世界在他们心中呈现的“相”肯定是不同的.大干世界因每个人读书的差异、差距而在其心中呈现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3.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4)
一、“媛”与 “嫒”这两个字形体近似而音义各异.稍不留意,书写或排印就可能张冠李戴.举例如下:(一)“再说‘令’.‘令’是敬词.凡是称呼别人家中的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小,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引用者略,下同)女儿为‘令媛’等等.”(全文见1991年6月9日《人民日报》转载的徐立亭文《闲话谦词与敬词》)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一、有中生无一天,上课正在进行中,我板书完回过头来,突然发现后排有位平时就好辩嘴的阮姓男生戴上了墨镜,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地看着我,似乎在向我挑衅。心想发作,又怕纠缠不清,于是就装着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样子继续上课。突然我装作板书用的彩色粉笔没了,就 相似文献
9.
锦训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3)
一、《荔枝蜜》一文改动的得失《荔枝蜜》是杨朔的散文名篇之一,早就被选作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编时,编者对原文某些自然段、句子、词语以至标点作了改动.应该说,编者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也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成果.总的看,经过改动,原文更臻完美了.下面仅举例说明一下词句改动的情况.(一)改文比原文规范化的.如:1.原文:“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相似文献
10.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2)
翻阅书报杂志,不时发现一些白字混杂其间.究竟是作者的误写,还是出版部门的误印,不得而知.但既然印了出来,也该属“社会用字混乱”之列吧?早在1986年1月,万里同志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当前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甚至随便写错别字,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本着“促进汉字规范化,人人有责”的精神,今摘举数例,并根据有关辞书的注释略加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高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1)
《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结局的论断应如何理解?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有一段概括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结局的名言: “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句话很自然地被理解为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结局是两种:不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就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二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4.
简帛札记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剑南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7):64-66
简帛献作为出土献,更为真实地保存了古代的语言面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就简帛献中存在的几例特殊语言现象作了探讨,希望能对汉语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语文教育民族化问题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张志公先生近40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化是构建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一块奠基石.是他一心经营建立的“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自己的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们摆脱语文教学困境,使之走出低谷和奔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1)江峰很喜欢当汽车司机,每天旱晨拿“飞盘”当汽车方向盘开汽车,今天早上他组织了“公共汽车”创造性游戏。江峰开汽车;莹莹卖汽车票——拿一块木板,用一根皮筋套着“票”;小朋友拿糖纸当钱;丁怡在维持“车”内秩序,嘴里乱嚷嚷。我教他说: “乘客同志们请注意,汽车马上就要开了,请大家准备好。”由于他们没有系统观察过公共汽车是怎样开的。售票员是怎样售票、怎样照顾乘客的,乘客又是怎样上下车的等,小朋友只是按自己支离破碎的印象,有的甚至是坏印象来进行游戏,互相配合不好,“司机”不知要停车,“乘客”坐了一半就坐不住了,“跳”车而走;有时,大家都抢着当角色,却不知角色的职责,以至使游戏不能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宇鸿 《钦州师专钦州教院学报》1998,13(2):40-42
本文披检古籍中的微瑕偶疏,胪陈管见:其一,《四库总目提要》释总集之起源与实际不符;其二,唐勒非《楚辞》作家;其三,《说文》释“向”本义为北出You不当。 相似文献
19.
杨凤萍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6,(4)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