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取向是政党文化的灵魂,价值整合是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价值取向源于价值整合。从价值整合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二为"价值取向是内在统一的,"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让学生独特的声音变得精彩,这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本"的公众性表现为明显的欣赏性,"比较还原法"是有效利用和开发文本欣赏性的途径,解读时必须重视"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而"教学文本"的教学性,则要求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采取"教学筛滤"的文本解读策略为基础,以理解、感受教学文本独有的语文性为根本。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面对文本应该在心性上重返童年,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是否需要"来思量文本价值,从"儿童是否可能"来取舍文本价值,这样才能在教学文本时与孩子形成共感和交感。我认为,儿童立场———应是把握文本价值观的重要基点。一、把握文本价值观需要确立"儿童为本"在"课文价值取向"的概念中,第一要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以就业为导向"和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内涵进行阐释,进而研究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的意义及其新要求,为高职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让学生独特的声音变得精彩,这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科学捍卫"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又要对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予以关注、呵护和有效引导,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的"水乳交融"、"生""本"相长。  相似文献   

8.
韦璐 《江西教育》2022,(15):71-7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能实现自主、高效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内涵、价值与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解读、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以期在课堂上能高效地教学. 一、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关注教学预设 语文教师高质量的文本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著.围绕专题模块的主题,确立与文本价值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切入文本的最佳途径,这是教学预设中最应关注的要务.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明确了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教师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理解为"随意解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课标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提是"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主体价值应"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怎样才能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能较好地实现文本价值意义的"神聚"呢?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寻求演绎和归纳的相互交融之路.演绎,在个性释放中追寻语文教学的一片诗意.归纳,在深层阅读中还原阅读教学的文本价值.从"演绎"到"归纳",阅读教学文本价值的"神聚"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有三种价值取向——认知取向、审美取向、技能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主动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声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于"教"与"学"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话语权"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利。它  相似文献   

13.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者说作用,二者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解读文本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热点,多元化解读应是创意地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应是有"边界的",符合人本主义与学文本的价值取向。《散步》这篇文本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且受到广泛认同:尊老爱幼、责任、生命。李红波在《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中以"大叙事"为出发点,从家庭秩序和权威的角度去解读《散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文章却存在着逻辑错误,以偏概全、概念含混及共性与个性的绝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高为师"这一命题原本应该包含好学、治学、博学三重意蕴,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只看到了博学,便以学问高低作为培养和考核教师的基本依据。这一认识错觉造成对教育本真的种种遮蔽:中小学教育表现出知识中心主义和教师霸权主义的倾向,教师教育异化为学问家取向的教育模式,教师和教师教育的存在合法性受到挑战。不可否认"学高为师"之真,然而也不可无视"学高为师"之伪。只有去伪存真,才能真正认识到教师专业的特质。教师的专业责任不是给学生灌装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专业内核不是教学问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一定要成为学科知识领域的学问家,但一定要成为在课程资源与学生发展之间建立联系的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论先秦诸子与六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经"作为先秦诸子所依傍的诠释文本,是由于它是中华文化的轴心、返本开新的依据.尽管先秦诸子之学百家争鸣,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纵观、横观、合观先秦诸子之学所依傍文本的诠释特点,具有源头活水的一致性、核心话题的契合性、文本诠释的多样性、文本智慧的生命性、文本价值的开新性.这五个方面对诠释经典文本而言,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2,27(4):19-21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在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秉持的原则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还有中西文化对话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一堂民间传说课例《白蛇的故事》,阐明"对比性"教学策略在民间传说这一特殊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即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相应文本材料,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并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习得新知识,展现自身思想。对比性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在民间传说文本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文本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9.
"为学以真"指向办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要求师生以求真、求是的态度为学;"立身以诚"指向人的内修和外达,要求师生能诚笃为人,诚信处世。"为学以真,立身以诚"是作为学校的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是学校全体教师恪守的为学和做人原则。因为,它是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的教育对教师的本真呼唤,更是为人师者永远的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具有内隐性,需要语文教师以专业的眼光去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学"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基于"学"的起点,对"本"的教学价值做二度开掘。不同年级同题异构应引导教师以"学"为基点,开掘"本"的教学价值:同中求异,同样的文本,面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同一篇课文,收获迥异;异中求同,不同年级都在"学语文",长智慧,落实共同的课程目标,追寻共同的课程核心价值;异曲同工,适切的才是最好的,当下学生能力缺失处、薄弱处,是重要的教学价值。以"学"为基点,以学定教,才能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起点上,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有新收获,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