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微笑表哥杨达才"等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三方之间是动态的信息博弈关系。应从加强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政府依法行政、公众依法参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三方面来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多方博弈,以达到三方共赢,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
媒体与意识形态具有联系的必然性,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传播,而媒体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成为关键。新媒体下要采用"顶层设计"+"基层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由组织传播转向大众传播、由显性传播转为隐性传播、信息权力由政府扩至社会、"灌输"到以受众为中心、培育意识形态素养均是有效的传播策略,将有益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谣言的传播主体更加复杂,扩散高速度、高互动、管控难度加大;谣言证实更加困难,政府信任危机凸显。自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危机事件后谣言的管控需要各方保持联动、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宣传预警和舆情监控机制;应加强媒体与政府的高效互动和有效自控;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快危机事件后政府的信任修复,推进政府、媒体、公众高效联动的"信任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将舆情系统划分为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子系统,构建信息供需、情绪态势双重失衡环境下的系统动力学舆情演化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论]结果表明: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四个作用主体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双重失衡环境下事件危害程度、网络媒体的涉利程度、网民参与约束、意见领袖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对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程度较大。最后,从网民主体信息溯源、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抨击处罚恶意营销媒体、强化网民媒体自我约束、加大问责监管力度防范化解舆情危机,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普及,"两微一端"是各大城市官方主流媒体从纸媒转战新媒体的模式之一。西藏主流媒体与时俱进以注册微信公众号为例子,目前各大官方主流媒体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有"中国西藏网""西藏日报""网信西藏"等100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以西藏日报为例,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西藏日报目前打造了"八报、一刊、两网、一端、13微、一网群"为格局的媒体集群,且该公众号以第一时间发布国家事件的独特内容权威平台收揽了10万+的粉丝,它不仅担负着西藏地方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而且对于弘扬西藏的社会正气、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媒体是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随着最近公共危机的频发,迫切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对新闻媒体进行管控,但是又不能过分的限制媒体的自由,懂得与媒体合作共赢,引导社会舆论。在我国,媒体作为一种潜在的公共资源,尚未得到完全的利用,因此,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东方之星"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的表现,来分析我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的媒体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热点事件舆情关联现象在网络时代普遍存在。事件通过共同主体、主题或者情绪相互联系,既包括存在于单一热点事件之中的舆情簇,也包括存在于多个热点事件之间的舆情集。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关联是由信息的"眼球经济"效应、媒体的协同过滤和议程设置以及网民的群体记忆等多种因素而促成。舆情关联会促进网民和媒体的事件认知,推动政府治理,但也会造成私人生活的公共化、网民的反向认知、情绪累加和政治冷漠等问题。政府应建立关联舆情数据库以及立体的舆情应对体系,加强媒体管理及网民引导,从而有效地对舆情关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公共事件社会舆论容易造成公众恐慌,主流媒体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帮助公众树立正确人生 观、价值观。【方法/过程】首先,从公共事件的酝酿、爆发、持续及消减四个阶段分析了公共事件生命周期;然后,从 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舆论主体等多方面研究了主流媒体引导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的影响;最后,基于公共事 件社会舆情的关系泛化、对象泛化、热点泛化等表现形式,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的信息交互的开放性与爆炸 性、社会舆情传播的随机性与敏感性、公众发表看点的主观性等特点进行了挖掘。【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主流媒体 引导下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存在点轴式、跳跃式及传染式三种泛化特征,进而提出可通过控制舆论先机、培养与 树立意见领袖、提升社会舆情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等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正面引 导的建议。【创新/局限】分析了主流媒体引导下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对于有效避免因 舆情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用户聚类,调查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不同参与时间以及不同影响力的主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将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主体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政府官微(GO)、主流媒体(MM)、意见领袖(OL)和普通网民(ON),将主体参与时间、影响力和类型作为聚类系数,通过Canopy和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用户群体聚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在紧急突发事件期间,政府官微(GO)、主流媒体(MM)和意见领袖(OL)是事件信息源,在信息传播网络中占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最强。公众则主要助力于信息的转发和扩散,并且其信息来源于其他三类主体。对于信息传播主体而言,越早发布信息就越容易被公众接受,进而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的中国注定不平凡.就在即将召开奥运会之前,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突发事件.在这两次事件中,政府采取了两种泾渭分明的处理突发信息的方法,使得国内媒体从"沉默不言"、"无话可言",转变为"充分报道"、"全面记录",向公众展现事件的真实画面;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媒体的评价,出现了由差至好的"180度"突变,并且随之反映出我国的国际形象,根据掌握着话语权的西方媒体态度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通过对比两次突发事件,国内媒体、西方媒体的不同报道特点,分析信息透明化对我国形象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向江燕 《情报探索》2015,(2):123-127,132
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网络舆情事件演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从事件本身、媒体、政府和网民4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出发,通过Ven Sim PLE软件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结果表明,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媒体的引导作用和政府作用都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浪微博作为国内互联网最主要的舆情发酵源头和热点事件聚集地之一,是监测互联网舆情动态,洞察舆论观点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本研究聚焦新浪微博"新冠肺炎"热点事件,从科技话题、科研机构、科技人物、热点事件等不同维度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一是政府、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等各级社会组织和个人迅速参与"新冠肺炎"热点事件讨论,推动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各方资源。二是社会公众高度信任政府、科研机构和领域专家等权威主体的舆论引导,其应激情绪也深受权威媒体言论影响。三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科普"能力,创新科普宣传理念,树立科协品牌价值,引导舆论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政府监督管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线演化过程,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媒体和媒体及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事件在线演化的总体趋势主要依靠媒体传播,意见领袖引导;媒体会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实地报道从而选择发布信息的时间;而政府需要通过惩罚蓄意扰乱网络秩序的意见领袖或网民,以及合理调控惩罚力度,得到理想的稳定策略,从而实现加快平息事件在线演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秀红  陈卓蔓 《科教文汇》2014,(15):221-222
在“微笑表哥杨达才”等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三方之间是动态的信息博弈关系。应从加强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政府依法行政、公众依法参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三方面来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多方博弈,以达到三方共赢,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非对称性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还极大地改善了信息的传播环境。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呈现出易受民众关注、易“异变”、传播效果放大等新特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传播的新特性出发,探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事件在危机事件类型、参与主体、发表渠道、民众抗争措施4个方面的非对称性现象,并分析了社会化媒体下危机事件发展各阶段非对称性现象的表现。最后,为政府避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非对称性,有效控制危机事件事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德育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才会拥有繁殖的肥沃土壤。然而德育话语长期疏离现实生活,德育内容很大程度是基于逻辑推衍的应然结果,遮蔽了现实生活的本真,学校和主流传媒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苍白无力,传统德育话语主体逐渐陷入失语困境。伴随着"自媒体"、"小微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新兴话语主体逐渐与学校、主流传媒等传统话语主体分庭抗礼,使统一的德育话语权开始碎片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诉求表达多样化、内容分散化和治理复杂化的问题,需要提高政府舆情应对的精度和效率。[方法/过程]融合LDA模型和fsQCA方法,搭建了“数据基础层→主题画像层→模式归因层”的研究框架,通过主题聚类可视化呈现和主题权重赋值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诉求主题画像的刻画,并基于归因理论,以事件主体、事件危害、事件详情、受害群众、救援响应、媒体报道、应急处置为条件变量,以事件影响力为结果变量,揭示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诉求的组态路径和内在模式。[结果/结论]低事件详情是高公众诉求发生的必要条件,得到了4条高公众诉求的组态路径和6条低公众诉求的组态路径,归纳了两种高公众诉求归因模式(内部主导模式和外部助力模式)和两种低公众诉求归因模式(事件化解模式和媒体缓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健康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正确认识网民的基础治理角色,培养其数位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监督意识;积极引入NGO参与治理,NGO扮演着政府机构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角色,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相似文献   

19.
以风险问责和注意力为关键解释变量建构理论模型,探讨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以人民网舆情频道83个案例事件为数据来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网络舆情事件危害程度、媒体关注度、上级是否介入、行政层级、信息透明度、注意力分配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事件响应度,而舆情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为地方政府舆情回应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一定程度反映出现实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的存在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上升、范围扩大的态势。随着环境与社会的变迁,近几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已开始有所报道,但是在面对手机与互联网等新媒介挑战,媒体的报道结果并不理想。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存在早期报道反应迟钝,后期报道戛然而止,报道质量上缺乏客观、公正,甚至出现假新闻等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性,政府、媒体、公众的博弈和法律制度三方面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下的媒体报道的制约因素。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不仅具有负面功能,还具有正面功能。媒体需要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为此,我国需要扩展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空间,及增加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量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