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罢李森祥的《台阶》,眼前便浮现出一位满脸沧桑的农民形象,心中涌起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动,这感动决不仅仅缘自父亲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更多的是深蕴在章中的那种淡淡的凄楚和辛酸。  相似文献   

2.
《台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父亲修台阶为主线进行叙事,揭示了上个世纪农民渴望被人尊重的朴实愿景。本研究将《台阶》一文的解读思维、行文结构以“台阶”形式呈现:缺憾的结局带来的思想启发——把文章的终端化为读者深思的开端作为第一阶;明晰父亲悲剧的根因——思想束缚和欲望与空虚的无尽轮回作为第二阶;个体引申到群体——父亲的思想束缚背后更深更广的阶级观念为第三阶;助读者登上最后一阶——在悲剧中摄取个体的启示录。帮助读者沿着文章步步深入,在《台阶》之后看到更高的台阶,登上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颇有意味的父亲形象。在建成了梦寐以求的新屋后,父亲却出人意外地"若有所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一.身体的突然衰老感;二.意识的突然变化感;三.居住的突然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主题深刻,很多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但还有探讨空间。小说主题常常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因而可以从父亲形象解读入手对小说主题进行再探究。《台阶》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却也盲从、谦卑坚韧却也自卑及他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迷失的父亲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小说反思落后文化、反思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地位亟待提升、反思人类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主题。这为小说的主题解读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台阶》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台阶》课例,说明语文课堂模型建构引入矛盾质疑进行思维建构的具体方法.课例主要阐释了学生对文本有质疑时的实践措施.基于思维建构的课堂模型中还需关注到更多的矛盾质疑,如学生对学生的质疑,学生对老师的质疑,老师对学生的质疑,等等.不管引入哪种矛盾冲突,都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背影》、《台阶》中父亲的形象,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在我们细细品读《台阶》之后,才发现父亲在台阶背后所暗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线教师.对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的安排我是有异议的。当《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课文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幅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的世事图.勤劳善良这些人性中最精华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几乎一文不值。当勤劳善良和失意孪生,和智慧决裂.和冷漠对峙,当无数的“父亲”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依旧无法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相似文献   

11.
《台阶》是苏教版国标本几年级下册“学会渎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自己备课时的触动远比学习《背影》时要大,细腻的文笔。常见的事物,质朴的叙述,浓浓的深情,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坚剀不拔的人物的刻画,深深打动了我,当时我就产生了一定要教好这篇文章的强烈冲动。于是我本着同归文本教读《台阶》的理念,认真研读文本,拟定了以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相似文献   

13.
黄晓莉 《文教资料》2014,(35):39-40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无论是教考,还是课外提供的资料,都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感受竹影及中国画的艺术美,体会丰子恺对童年的留恋这两个方面。作者在研读课文和相关背景后,对文本解读产生了质疑,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曲解.通观全诗,从字里行间实在无法找到离别或者说惜别这样的感情意图.我认为,从诗歌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  相似文献   

15.
台阶     
层层的台阶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本性。 ——题记 游过故宫,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宫墙,不是碧瓦飞甍,檐牙高啄的宫殿,不是华彩飞扬,豪华奢侈的装饰,而是那最不起眼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李福海 《青海教育》2014,(11):23-24
《背影》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大作,其作品所写乃作家20岁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代之事,写作时作家28岁,已是清华大学讲师。时隔八年之后,回忆往事,那段经历已经沉淀为带有浓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情感。这是本文区别于《台阶》的一个特点,因为《台阶》并没有回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泰戈尔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地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慧心操作,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即展开本细读。  相似文献   

18.
《台阶》之所以能入选教材,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的血脉,具有一定的标本价值.但是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往往被读者以及教者忽视.而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使命,必须关注这部作品的空白处.关注的目的 ,不仅在于文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辨,在思辨中传承,立足于创作当时以及新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