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生如箭佚名人生没有退路,因为呼啸的岁月挟裹着我们一路向前。从诞生的那一日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嗖地直向生命的终点射去。但我们无论怎样气喘吁吁、疾驰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稍驻足。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时光不老人易老。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岗,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个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和《将进酒》都是他的扛鼎之作,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魅力。两首诗都有着独具一格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同时,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一、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蜀道难》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深沉的隐忧。此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前些年,傍西环城河修复了一个西园。西园依水而建,因地制宜,在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中渗透了“东方威尼斯”特有的水乡情调。游人信步园中,但见拱桥映碧波,垂柳抚石岸;回廊长椅,亭榭楼阁,各得其所;假山曲径,花草竹木,相映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内涵丰厚,意蕴深远,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读懂这些诗词,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读懂这段历史,也有助于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可从文化情趣、文化审美、文化地位三个维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7.
《社戏》(节选)与《故乡》均为鲁迅短篇小说名作,两文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均以故乡为母题,均塑造了鲜活灵动的故乡人物形象,均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挚爱和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向往;两文异点亦鲜明。对比解读,会更深刻地体悟到先生乡情小说艺术的精妙与思想的深邃。  相似文献   

8.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绝对是《兰亭集序》中最明媚动人的诗句,胜过了“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所描绘的暮春三月江南小清新,胜过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顿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定是经过了生活的历练而后回归的平静,一定是三五好友能敞开心扉的促膝长谈,无论是否有良辰美景,无论是否有钟鼓馔玉,无论是否有梦想破碎的声音,只要能畅叙幽情便足以快慰人心。而这种人间至乐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兰亭集会之美,就美在了魏晋风流名士的默契,就美在了暮春之初那一觞一咏之间。  相似文献   

9.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46):15-16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与其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而文化缺省往往会给译者带来许多困难。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再次进行重构,以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涵。本文以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为例,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贵在有理趣,理趣就是文章的思想内蕴,也是文章的灵魂。本文的思想内蕴非常独特。它通过二胡——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浓缩、涵盖了旧中国民间艺人悲苦的命运,凄惨的生活以及江南广大地域特有的民俗风情等等。同时,也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的忍耐和坚忍,奋进和抗争。一把二胡,已不是简单平常的客观物象,而是具有特殊意蕴的审美载体。一把二胡,“是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一种文化的魂魄”。一把二胡,是旧中国劳苦大众命运的主旋律。一把二胡,是旧中国流浪艺人泣血摧心的吟唱。文章思想深刻,感悟独步,内蕴丰厚。且不矫揉。不做作,不矜持,读来令人击节掘腕,激赏不已。  相似文献   

12.
词是音乐文学,诞生于唐代而繁盛于两宋,历金元,到明代趋于衰落,而在清朝再度复兴。从清代开始,词学研究逐渐从传统诗学研究的附庸地位脱离出来,不仅拥有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而且建构了特定的理论范畴,因  相似文献   

13.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隽秀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让无数的读者产生情感的共振,李煜之愁是人生悲极之处超越自我悲天悯人的普世关怀,李煜之愁更是诉说着芸芸众生难解的人世之愁。  相似文献   

14.
《七根火柴》之所以被誉为短而精的名篇 ,是因为文章蕴藏着许多美的因素 :悬念设置美 ,环境悲壮美 ,人物形象美 ,语言凝炼美……教读这篇课文时 ,要立足审美视角 ,挖掘文章的审美蕴含 ,构建与作品接近和相似的意象 ,师生共同感受美 ,欣赏美 ,发掘美 ,充分品咂美的滋味。一、把握悬念设置 ,感悟线索美。教学中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情节线索 ,来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口 ,完成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小说的情节十分紧凑 ,但却构思巧妙 ,悬念迭出 ,波澜起伏。文章把“火”作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安排情节。起笔先交待文章背景 ,暗示了火的特殊作用 ,为…  相似文献   

15.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升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穿戴干净,长得也漂亮,不像农家子弟即使大冬天也敞着怀,鼻子下常常挂着鼻涕;他们还能给老师捎一些在地方上买不到的东西,自然就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  相似文献   

16.
谢宗玉的叙事性抒情散文《男孩,别哭》意蕴深厚,感情真挚,语言生动,风格清新,是对成长历程的感悟,是一曲亲情的颂歌。文章叙述了父亲接“我”回家的小事。时间:十岁那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地点:在山路中;人物:“我”和父亲;事件:“我”担着柴火归家,遭遇山雨,摔倒在山路上,父亲出现并安慰“我”。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相似文献   

17.
冥思,许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苍苍的大地,面对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种莫名的悸动。拈起一脚脚尾页,方才知这《文化苦旅》的厚重。却又如酒般荡醉,麻痹你的经络。于是。我将文化含在唇间。味道比秋茶还要苦涩。当我凝神文化圣洁的神韵时,思绪随风飘散。  相似文献   

18.
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环境规律"与"理念说明"相互作用交互和传递,转化为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人类精神。文章阐释《易经》文化现象提出《易经》三易:变易、简易和不易与人生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他人、人与自身,相对应形成张力,传递"共存、宽恕、开悟"的审美意蕴。并就"坤卦"为例解析《易经》的现实审美趣味,原创归纳"坤卦·六爻"美蕴:"履霜"极限美;"不习"智慧美;"含章"潜质美;"括襄"精进美;"黄裳"归真美;"玄黄"悲情美。  相似文献   

19.
20.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居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足千秋。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论李煜词的绝句,对于两篇绝调的说法,见仁见智。从李煜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虞美人》当为其中一绝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