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非正常死亡”落在诗人身上,往往比落在常人身上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无论是死于决斗场的普希金,因飞机失事“吻火”而亡的徐志摩,还是把头枕在冰凉铁轨上的海子,大抵如此。但好像从没有一个诗人像顾城  相似文献   

2.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在描述徐志摩一生的浪漫经历与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事实不符或表述不当的问题。“志摩”一名用于何时?张君劢与张公权,到底是谁“发掘”了徐志摩?是否徐志摩送张幼仪去德国求学?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否因为林徽因?是胡适主持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吗?文章就这些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辨正,以期对徐志摩研究、对徐志摩传记的创作提供参考与确证。  相似文献   

3.
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弄不清胡适是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 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于是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  相似文献   

4.
渴望离别     
我渴望离别。面对朝夕相处的朋友们,纵然有干言万语——只是挥了挥手,那是徐志摩离别康桥时的洒脱;或是举起盛满美酒的酒杯,吻一吻这醇  相似文献   

5.
吻火     
“Kissing the fire”(吻火)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雪莱和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因个性气质、审美取向与雪莱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他很多的诗歌创作中吸纳了雪莱的诗歌创作风格,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但是这种吸纳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以其独特的悟性和灵性进行了取舍的,因此徐志摩与雪莱的诗歌不仅相似同时也有各自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诗刊》创刊时说的话.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新月诗派形成之初,他与闻一多等人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徐志摩和闻一多对新诗有许多一致的见解.闻一多认为作诗是出于诗人的“至性至情”;徐志摩也认为诗是诗人“个性的表现”,感情的升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闻一多提倡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则认为“新格式与新音节”是创造诗的形式美的要点,并认为诗“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当闻一多的格律说在诗坛上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原始材料出发,对徐志摩的政治倾向作了探讨.认为徐志摩从1992年自英返国后不久始至1931年逝世前夕止,其政治倾向是复杂的,而基本线索则是由向往英国式的“民主”“自由”走向反对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由具有反封建意识转为维护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这决定了徐志摩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可悲人物.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向以为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的最早期,即留英期的诗作均已逸失。其根据是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的一段自述:“那就是我最早写诗的那半年,……但几乎全部是见不得人面的。”“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十一年回国后两年内写的。”从1935年茅盾写《徐志摩论》至今,几乎所有关于徐志摩的研究文章都据此说,把这段时期当作其创作历程的一个“空白”。据笔者查证,在徐志摩1922年11月15日回国后一年发表的诗歌,以及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
尴尬志摩     
元旦晚会上,由中文系编排的话剧《徐志摩》正在上演。“徐志摩”正满怀激情地朗诵《再别康桥》。诵至“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时突然卡壳。旁边的“陆小曼”大急,暗用手作水草漂流状。“徐志摩”顿悟,脱口而出:“做一条海带。”“陆小曼”连连摇手,仍用手作水草漂流状。“徐志摩”想了一下,高声说道:“做一条泥鳅。”“陆小曼”狠命地摇头,憋得满脸通红的“徐志摩”气急败坏地叫道:“做一条水蛇。”尴尬志摩@周利雄  相似文献   

11.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12.
在浩浩荡荡的“五四”文学大军中,走过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短命诗人.他就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引起人们的争议,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这位中国新诗园地中最勤快的耕耘者曾因其圆熟的诗艺而名声大噪,又一度因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哑无声息.严家炎先生曾说过:“人们尽可以对徐志摩和他的诗进行这样那样的指责,但无法抹去这样一个事实:他对新诗的发展有过比较突出的贡献.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看他是否提供了前人没有提供过的某些新的东西,徐志摩正是一位在新诗史上具有独特色调并提供了新东西的人物.”我认为,对徐志摩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不贬低,不溢美,对其人其诗要公允地作历史与美学的评价.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尽管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作品的确有其独特风格.本文拟就徐志摩在艺术追求方面的得与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1931年飞机失事后,为了纪念徐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出了“志摩纪念号”,其具体出版日期不详。相关资料关于其出版日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查阅《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刊登文章的写作日期、其他文献资料对《新月》第四卷第一期文章转载的记录以及《新月》第四卷第二期至终刊的出版日期,认为《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志摩纪念号”出版日期为1932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14.
一、徐志摩诗集畅销的启示徐志摩的诗,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有全编全集和至少有四、五种选本,发行量较大,上架不久即售完。徐志摩的诗之所以畅销,决非“媚俗”起作用,也并非属于“下里巴人”得以流行;更  相似文献   

15.
自一九七九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专门研究徐志摩及其诗歌艺术的文章,约有七十余篇。这里综述的主要是全面评价和论述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一、徐志摩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的思想如何?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出公正的评价。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学评论界,尊重历史:对徐志摩的思想作出了较为正确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偏向,有的评价给徐志摩戴上种种桂冠。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徐志摩,仍是我们现代文学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想从徐志摩思想发展的角度,谈三个方面:徐志摩是否有追求探索精神?追求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试论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诗人。朱自清曾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把徐志摩和郭沫若并论,评价虽然不妥,但却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当时人们眼中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解放以来对徐志摩及其诗作的评论和研究不仅为数甚少,而且在论及诗作时,也大都持否定态度,将他说成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将其作品当作毒草。即便有少数文章作了某些肯定,也被视为异端妄说遭到非难围攻。把这样一个在我国新文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颇有声望的作家,放在被告的地位而加以摒弃是否正确合理?徐志摩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应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康桥是一个让徐志摩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罢》和《再别康桥》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一生诗文之中。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再别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故地重游。11月6日,  相似文献   

19.
浅析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6):16-17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从诗歌的语言、音律、结构等角度,并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主张”加以论述,从而从多角度展现徐志摩诗歌中的魅力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在勾勒徐志摩与林徽因情历程轨迹的同时,对其关系及其性质作了新的审视,认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根源于一种“蝶恋花情结”,并且带着“偶然”的成分;年方十六的林徽因在英国与徐志摩相处时尚未恋爱,虽说后来曾因恻隐之心而动过一丝情,但总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和伦理观念的局限,始终没有答接受徐志摩的爱情;他俩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宿命中保持着特殊的情谊,彼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