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种同步脱氨脱硫并回收单质硫的新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具有脱硫反硝化的生理特性,采用分离筛选的脱氮硫杆菌,通过间歇试验考察了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证明了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可行性,提出硫氮比(S^2-/NO3^-)和硫化物浓度是同步脱氮脱硫技术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控制在5/3和低于500mg/L的水平可以获得较好的脱硫和反硝化效果,在此条件下,单质硫转化率最高达94%。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近年采生物脱氮技术和理论的新发展,简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Sharon),厌氧氨氧化(ANAMMOX),限氧自养型硝化反硝化(Oland)和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SND),并对污水生物脱氮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污水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和主要危害谈起。阐述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及其存在的局限性,重点介绍包括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新型生物脱氮方法及其技术特点,并简单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污水处理场最终排水的氨氮含量达到60mg/L以上,超过国家排放标准(二级≤50mg/L,一级≤15mg/L)。介绍了硝化-反硝化处理氨氮工艺,主要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腈纶污水场可采用新型生物脱氮法工艺即将原有的接触氧化池改成曝气生物滤池,加强好氧效果,进一步处理腈纶污水,并与原工艺组成A/O/O生物脱氮系统,实现良好的硝化——反硝化过程,使出水氨氮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消除对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威胁。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传统的生物脱氮原理及生物脱氮理论的突破,研究了国内外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技术进展,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在更普遍、更广泛的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生物脱氮技术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及其剩余污泥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近年来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生物处理的新方法: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及厌氧氨氧化(ANAMMOX),对英特点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因素:PH值,停留时问温度.  相似文献   

7.
脱氮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国日 《大众科技》2008,(12):101-103
文章总结了近两年来国内在脱氮除磷工艺研究方面的进展。近两年来,脱氮除磷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及其两者在SBR,氧化沟,AAO连续工艺中的表现且已经开始了两者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废水生物脱硫工艺成本低、效率高、污染少,且可以回收单质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受到污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硫酸盐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关注其处理原理,特别是功能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类和代谢途径,以及单相吹脱工艺、两相厌氧工艺、生物膜法工艺、硫酸盐还原与硫化物光合氧化联用工艺、微好氧工艺、两相厌氧与硫化物生物氧化联用工艺、同步脱氮除硫工艺等多种目前传统和新型生物脱硫工艺。  相似文献   

9.
好氧反硝化脱氮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认为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一个严格的厌氧过程,但好氧反硝化现象的发现打破了此规律.本文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对好氧反硝化脱氮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吴松维  吴伟祥 《科技通报》2019,35(9):202-206
利用模拟生物反应器研究了不同填埋龄垃圾在自身降解产生的有机物量不足时的反硝化特征;并以nirS基因为分子标记,采用"PCR-克隆-测序"、建立基因文库的方法,探讨了反应器内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回灌渗滤液C/N适宜的条件下,不同填埋龄垃圾堆体均可作为厌氧介质进行反硝化作用;各反应器内,反硝化菌种群结构相对单一,多样性偏低,其中,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和Azoarcus tolulyticus是垃圾堆体中生长较稳定的种群,可能在渗滤液反硝化脱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蔡靖  郑平 《科技通报》2011,27(6):935-939
同步生物脱氮除硫过程是以硫化物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生物反应,以此为基础研发的新型生物脱氮除硫工艺,可实现对氮硫两种污染物的同时去除,在环境工程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同步生物脱氮除硫工艺的发展概况、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展望了该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暖季北京大气PM10中硫酸盐与硫氧化率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42-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形成过程受到多个因子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频的自动在线分析系统连续观测了采暖季北京大气中的SO42-与硫氧化率,并探讨了它们与气态前体物、氧化剂、气象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采暖季SO42-仍然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SO2显著线性相关,燃煤仍然是采暖季的主要污染来源;非污染期的SO42-来源于远距离输送的老化气团,硫氧化率高,O3浓度的增加对SO2的转化有促进作用;污染期SO42-来源于局地的一次排放,硫氧化率低;整个观测期内风速对颗粒物中SO42-浓度影响较大,温度、相对湿度与SO42-和硫氧化率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35.0和72.4µg∙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中SO42-、NO3-、NH4+是TSP和PM2.5中的主要成分,这三种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百分比霾天气明显高于正常天气。pH测定的结果显示,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均比正常天气偏酸性。对比了不同天气下的SOR(SO2转化率)和NOR(NOX转化率),发现霾天气SO2和NOX转化率高于正常天气,尤其是SO2在霾天气更易转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源水中硝酸盐氮(NO3-N),采用批实验开展了生物脱氮研究,考察了碳源种类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并考察了豌豆秆作为固体碳源时颗粒铁、碳源用量、N03-N初始浓度和水温等因素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豌豆秆和木屑完全脱氮的时间分别为2天、7天和30天;三种碳源均会引起亚硝酸盐氮的短暂积累,但最大积累量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模拟水中富含溶解氧时,含有颗粒铁的反应瓶在2天内可以实现完全脱氮,而对照瓶仅去除45.7%的N03-N;第2天时,1g豌豆秆时N03-N去除率为47.8名,3g时去除率为71.9%,而5g时去除率为99.6%;低浓度和高浓度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分别是11.28mg/L/d和10.91mg/L/d;15。C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约为33。c时的1/3,27cc时的脱氮速率约为33oc时的3/4。碳源种类、颗粒铁、豌豆秆用量和水温显著影响豌豆秆生物脱氮效果;在既定浓度范围内(5.65mg/L-21.92mg/L),N03-N初始浓度对生物脱氮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台北大气气溶胶中可溶性阴离子观测个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2003年1月21日、2月18日和2月20日三个晚上为研究个例观测了台北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阴离子的浓度变化,并利用后推气流轨迹模型结合离子质量分数和离子间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长距离输送过程对台北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大气气溶胶中可溶性阴离子主要由Cl-、NO2-、NO3-和SO42-组成,其中SO42-占可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的60-90%,NO3-次之,占9-22%,两者具有较强同源性;Cl-和NO2-所占比例较小,NO2-浓度不容忽视;海盐源气溶胶的长距离输送可以降低台北市大气污染,沿海大陆地区气溶胶的长距离输送可能增加台北市大气污染,沙尘气溶胶的输送不一定加重台北市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6.
The removal of mercury from dilute solutions of mercuric nitrate by mercuric sulfide is indicative of an adsorption process. The relation of log xm vs. log C shows that the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exists.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ercuric nitrate a reaction takes place with the mercuric sulfide forming a compound of the possible formula 2HgS·Hg(NO3)2 mercuric nitratodisulfid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强制分类背景下,不同分类收集方式会改变生活垃圾物质流向与后续收运处置过程,进而影响回收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经济表现。本文针对北京社区垃圾源头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的不同情景,开展减碳效率分析与优化,为建立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MFA)对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物质流向和流量进行分析,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LCCA)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分别评估碳足迹和经济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碳效率指标并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基准情景(S1)和优化情景(S2-S5)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分别为-148.14 kgCO2e、-236.44 kgCO2e、-251.25 kgCO2e、-297.06 kgCO2e、-343.51 kgCO2e。相对于S1,4种优化情景均表现为正向的减碳效率,减碳效率值依次为S5(2.20)>S4(1.66)>S3(1.38)>S2(1.31)。S5对应的“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垃圾分类指导员”优化模式具有最高的减碳效率。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各组分处理能力充足的前提下,随着准确分类比例增加,减碳效率也逐步提升。【结论】源头分类收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前端基础设施运行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影响,但有效提高了后端分类处理效率及再生资源产出率,带来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的提高。随着今后居民垃圾分类自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上升,收集阶段经济成本将大幅降低,减碳效率可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低碳农业与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丹  张卫峰 《资源科学》2016,38(7):1395-1405
持续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土壤生产力、降低环境污染的低碳农业是21世纪发展的主旋律,碳足迹评价方法是支撑低碳农业技术转型、碳交易、碳标签等管理措施的基础。本研究收集了水稻、小麦、玉米3种作物的22个研究结果,发现碳足迹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导致同一作物碳足迹相差达十几倍,例如水稻碳足迹从1895 kgce/hm2(ce:CO2equal,即二氧化碳等当量),到11 811kgce/hm2,而小麦和玉米的净排放却出现相反的两个结果,即固碳(净碳排放为负值)和排放(净碳排放为正值)。分析表明,主要问题在于模型边界、温室气体种类、数据获取途径、量化单位等方面不一致,因此需要重构作物生产碳足迹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了用生命周期方法量化农作物生产碳足迹的理论模型,提出以农业投入品上游排放、农田生产排放、以及土壤固碳为边界的生命循环为边界,量化全生命链条中的CO2、CH4、N2O等直接排放因子以及NH3和NO3-等间接排放因子,通过大样本数据建立关键排放因子的量化模型,实现区域性碳足迹的定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9.
均相和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UV/H2O2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及TiO2光电催化非均相氧化技术为例,选择硝基苯、4-硝基苯酚、喹啉和活性艳橙K-R等为目标化合物,对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UV/H2O2体系中产生的·OH是硝基苯、4-硝基苯酚和喹啉降解的直接原因,有机物的降解可用准一级动力学进行很好的描述.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氧化剂浓度及水体中存在的常见无机阴离子如HCO-3、NO-3、Cl-等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探讨了各有机物的降解途径.建立了一种新的三维光电填充床催化反应器,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效率.外加电压和溶液中NaCl对活性艳橙K-R和喹啉的氧化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研究了溶液酸度条件、空气流速及氧气对光电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global deposition of superheavy pyrite (pyrite isotopically heavier than coeval seawater sulfate in the Neoproterozoic Era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Cryogenian Period) defies explanation using the canonical marine sulfur cycle system. Here we report petrographic and sulfur isotopic data (δ34Spy) of superheavy pyrite from the Cryogenian Datangpo Formation (660–650 Ma) in South China. Our data indicate a syndepositional/early diagenetic origin of the Datangpo superheavy pyrite, with 34S-enriched H2S supplied from sulfidic (H2S rich) seawater. Instructed by a novel sulfur-cycling model, we propose that the emission of 34S-depleted volatile organosulfur compounds (VOSC) that were generated via sulfide methylation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34S-enriched sulfidic seawater and superheavy pyrite. The global emission of VOSC may be attributed to enhanced organic matter production after the Sturtian glac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idespread sulfidic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VOSC cycl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lfur cycle in Proterozoic oc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