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春印记     
"80后",是近几年来的时髦话题,尤其在70后的口中,"80后"意味着一群特殊意义的群体。提到"80后",许多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80后小说",在新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最新调查结果中,韩寒和郭敬明首次入选"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这也是近年来"80后"写手第一次进入这份榜单,可见他们在读者心中的影响力。亲爱的高三学子们,在踏进高三的那一刻,你是否还不舍那本《幻城》,在紧张的学习备考中,是否还熬夜看写手们的新作……不管"80后小说"好与坏,至少,在你们的成长轨迹中,这些小说曾给予你们对青春、对生命、对叛逆、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为此小编特别挑选了几篇高三过来人的博文,看看他们对于"80后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名学评论家白烨在10月22日的“80后”写手蒋峰新书《淡蓝时光》的发布会上又出惊人之语,他预言明年“80后”这群青年写手将不再以群体出现。学评论家白烨认为,“80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他们与坛主流力量没有形成互动。“‘80后’不关注主流坛,不与他们主动接近;  相似文献   

3.
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这份报告认为,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该报告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相似文献   

4.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5.
前些时候,“80后”作家张悦然面向同辈写手策划了一次问卷调查,让他们谈谈对前辈作家的看法。尽管我们还无缘看到这份问卷的详细答案,但已有部分反馈信息流布于报端:“那些曾经作为我们少年偶像存在的作家,如今已经淡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视线,我们其实都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这一批作家。”  相似文献   

6.
本期的“校园五味”是《课·高》2006年暑假见习编辑们独立完成的。看看是否和老编们编辑的稿件一样,是否能看出同龄人的许多共鸣;从他们的“编辑手记”里也将体会到一种似曾相识的心路历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同学能走进《课·高》,走进你们的梦想,见证自己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当这组文章来到大家手中的时候,选文的作者们已经“脱二奔三”,成为高三学生。高中两年里,他们自称是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校傲四班”,因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文艺,他们都足够出色。在这两年中,他们还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创作”完成的《班级日记》。虽然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都有类似的日记,但“校傲四班”轻松活跃的气氛使他们的日记不再是流水账,而更像是一种集体创作。它记录了四班同学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精选了其中的片段,愿与你们一起分享其中和你们相同或相似的欢乐与哀愁。在摘编“校傲四班”的《班级日记》时,我们常常为其中的故事、心情甚至玩笑深深吸引。这是同学们最真切的生活、最生动的气息。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校傲四班”的祝婕同学,就是缘着她的线索,我们看到了比书店里那些青春校园小说更“原汁原味”的两本日记。是的,原汁原味,正如祝婕同学所说。在众多的校园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故事总是有点造作而雷同,其实真正的校园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朴实的精彩,正如“校傲四班”的《班级日记》,在琐碎中闪亮。也许你们班还没有《班级日记》,也许你们的《班级日记》还流于形式,但是看了“校傲四班”的精彩日记之后,你们也许可以同样精彩起来。等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觉:当初似乎无足轻重的一本《班级日记》,竟然一路见证了你和同学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经典存在     
最近的星空似乎格外灿烂,让阿力总是轻易地便在那遥远的星光中陷入到对那些文学大师的追忆之中,而感慨过后,又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他们介绍给你们——我亲爱的读者,每当想到你们在“经典存在”中凝眉阅读的时候,阿力便觉得你们都是如此的可爱,而你们是否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07,(5):21-21
第20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不含高三)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夺2007“上海+大校园写手”的桂冠。从全市中学生中挑选出的150位挑战者作为“空降部队”与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角逐。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少女作家。她的小说里充满了迅速短暂的爱情或者性爱,不知所云的自由和朋克精神,物质的虚荣。她被认为是“80 后”一代的代表,被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前不久,在网易聊天节目中嘉宾主持张弛(作家)对目前人气十足的青春派美少女作家春树进行一次专访,使读者和网友们清晰地了解了春树的人生路途和内心世界。 不堪“虐待”决然辍学 张弛:好多家长怕他们的孩子看你的书学坏,你听说过么? 春树:听说过。 张弛:你觉得他们孩子看你的书会喜欢吗? 春树:看古龙的小说也会走火…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现代教学》2006,(3):64-64
你们 很高兴第一次投稿就能收到编辑的回信,在信中编辑们给我的文章提了很多修改的意见,我一定好好努力,将修改后的稿件再投给你们。编辑在信中说,将我的信息资料收入了“核心作者、读者资源库”。我有一个问题,贵刊的“核心作者、读者资源库”是用来做什么的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伤痕梦工厂     
盛夏的圆心上,便是焦灼的高三岁月。这人生的跳板上,多少青春、年代与未来的思考宛若多姿的彩蝶栖息在教室的窗棂,恰似拂面的清风流连在校园的石道。与青春挂钩的是“80后”新新人类,与“80后”相关的是“80后”小说。  相似文献   

13.
没有第二次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相似文献   

14.
《小溪流》的大编们:你们好!这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信,心里有点紧张。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小溪流》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我写信来是为了告诉你们一件事情的:今天我们班与另一个文科班打篮球,本来我们是胜利在望的,因为以前的全校比赛中我们可都是保持亚军哦!因为冠军是高三的一个班啊。可是今天的这场球赛我们却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本来也没有什么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可是,今晚的晚自习,人称我们班第二代“姚明与麦迪”的“篮球巨星”覃林与李赞宗做了一件让全班同学大受感动的事,当他们上讲台时,帅气十足的他们足以迷倒一大片女生。他…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维吾尔小说界曾经出现过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小说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新、奇、异”,作品实现了方法的多边探索,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探索小说”。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流派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背景分析,对他们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的共性进行考察后认为,按维吾尔文学发展史和作者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可以称为—个流派。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05,(1):28-28
在80后的热潮谈然以尽的时候.近日。两位最火热的青春网络写手——郭敬明与孙睿做客新浪聊天室.开始走出文字.浮出水面面对挚爱的读者去剖析最真实的自己,这两位新新写手将以怎样的语言让我们再一次感悟80后呢?让我们一起聆听……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日子,网络博客上骤起一场口水大战——姑且称之为“博战”。这场“博战”发端于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文学评论家白烨。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作了整体性的评判:“从文学的角度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还说,“80后”作者的作品尽管进入了市场,但他们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因此他还够不上资格进入文坛云云。这篇评论刊布于白烨的博客上之后,迅即激起反弹,“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  相似文献   

18.
一位智者门下有很多满腹经纶的弟子,他看到弟子们即将成才,心中自是高兴,但他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对弟子还有些不放心,于是把他们召过来,露天设坛讲了最后一课。 “你们看田野上长着些什么?” “杂草。”弟子们不假思索地说。 “告诉我,你们会如何让田野上长出庄稼来?” 弟子们愕然:这问题也太简单了。 “直接播种!”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到。 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你们回去播种吧 ,一 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播下种子后,庄稼不但没长出来,杂草反而更多了,弟子们急着向智者请教。然而智者已经离开了…  相似文献   

19.
作家陈村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文学艺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专业作家中,他是与网络接触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担任过四次“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对于“网上的事情”可谓知之甚深。他说,网络写手是从“天涯社区舞文异墨”等板块涌现出来。他们写东西,连载小说,劲头很足。可谓生生不息。不用给他们稿费,有人看帖回帖,他们就会很高兴。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一个高三女生一定要看“超女”,把欣赏“超女”看得远比高考重要,惹得她的父亲扇了她两耳光。于是,教育官员与专家们质问了“,迷惘的孩子,谁偷走了你们的信仰”。几个初中生戏弄一个智残孩子,对路人的指责,他们怒斥,“关你X事!”于是,官员、专家们质问了,“冷漠的孩子,谁偷走了你们的同情心”。一位父亲收到上大二的儿子来信,信中大发雷霆,责怪父亲以前两次钱都寄少了。于是,官员、专家质问了,“自私的孩子,谁偷走了你们的感恩心”。几个中学生在网吧为争抢一个座位,就召人把一个学友砍伤。于是,又质问孩子了,“狭隘的孩子,谁偷走了你们的宽容”。一串质问语,对仗工整,用词严峻,想来表情更是一脸圣人教诲之容,居高临下,道貌岸然。然而,这番质问让人动容之后,细细一想,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更应该质问谁?以那个高三女生来说,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就被书本和练习的海洋灌注得晕晕乎乎,到了高三更是全身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难得有机会看一下“超女”,何罪之有?是不是看了“超女”就等于丢失了“信仰”?这是什么样的教育?“信仰”又该是什么呢?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是怎样接受教育和接受怎样的教育呢?在家庭,满耳都是唯有读书高,是灌输高薪白领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