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丽丽 《新疆教育》2013,(7):156-156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寓意深刻、含蓄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用其它的形式去代替,形成“空白”。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去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寓意深刻、含蓄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用其它的形式去代替,形成“空白”。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去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去创新。  相似文献   

3.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凤云 《学语文》2010,(3):53-53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标准立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悟。用智慧去捕捉,用语言去表现,让他们用真心去营造自己多姿多彩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5.
蔡建忠 《考试周刊》2007,(11):113-114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巧设一些“空白”,让学生去体味、去感悟、去思考、去创新,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探索奋进的最佳状态,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舌耕为业”的教师,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的。因此,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与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铸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符合教学美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深情、绵密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阅读《秋天的怀念》等。 三、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自己品味,教师点拨到位,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评价、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时,可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变“教师讲解、学生读背”的二元教学结构为“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仿写”的三维教学结构,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语言,通过仔细品味来鉴赏语言,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S·L鲁宾斯坦指出 :“对于形成任何一种重要能力 ,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起学生“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 ,最有效的办法是巧妙设计提问 ,让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中 ,激活思维 ,探究讨论 ,从而体味语言 ,感悟语境 ,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亚里斯多德也说过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 ,巧问就成了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语境、理解文意的金钥匙。在耐人寻味处发问。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大多属于名篇名作 ,文中有很多语言精妙、比喻新奇、语意丰…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强调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并通过鉴赏和感悟,体味课文中真正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从而让学生大胆地去表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歌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一首首清新优美空灵的诗歌;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语音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真挖掘,细心研究,引导学生去挖掘美、感受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3.
朱桂清 《文教资料》2010,(20):52-54
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要能捕捉到清新、优美和深远的意境,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朗读中去感悟,从象征中去领会,从情感中去体味,从生活中去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4.
王万峰 《考试周刊》2012,(54):57-57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发掘并运用古诗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再创造?作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总结出了如下经验:一是填补形象“空白”,深入诗歌意境;二是挖掘情感“空白”,体味真挚情感;三是挖掘插图空白,催生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杜芳 《西藏教育》2008,(8):33-34
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上老师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意味、情味,真正感悟汉语文的魅力。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尝汉语文之味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味、去感受形象的具体生活情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让他们不仅有所知 ,而且有所感。因此 ,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点化”出来 ,充分体现其“形象性”,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挖掘教材内涵 ,再现教学内容的“质感”。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多是名家名作。这些都必须由教师先吸收 ,经过“内化”,再通过最恰当的形式“外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出信息的质量如何 ,学生是否容易接受 ,完全取决…  相似文献   

18.
朱美娟 《文教资料》2011,(15):50-51
文本中常常有着很多空白之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加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如果教师认真挖掘、钻研教材这些空白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辐射.就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好好诠释“空白”。就能点亮精彩。  相似文献   

19.
所谓感悟,一是感性的体验,二是理性的思考,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清代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从中可以看出,感悟是人人都具有的,只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出"火光"。"感悟"这种个人禀赋的客观存在,就决定了培养和开发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音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真挖掘,细心研究,引导学生去挖掘美,感受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