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棋的起源     
刘知青 《围棋天地》2010,(15):104-105
围棋起源于中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围棋起源的时间一定早于文字,否则就应有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围棋的起源了。现在我们只有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可以参考了。传说中,围棋是中国古代圣王尧舜(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所创造的。西晋张华在《博物志》记载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如果围棋的确是尧舜所创造的,那么现在只留有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那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字,也就不可能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
那秋生 《围棋天地》2010,(18):100-101
绍兴围棋文化之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晋人张华在其巨著《博物志》中有关于围棋起源的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同时,张华还扩展了尧造围棋的故事,将尧的继承人舜也提名为围棋的创始人之一:“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后来虞舜为避唐尧子丹朱之乱来到越地,文武百官随舜而至,舜与诸侯公事讫,因相娱(虞)乐,故曰“上虞”。  相似文献   

3.
围棋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科学性、军事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经常下围棋,既能提高智力,锻炼思维,又能娱悦身心,延年益寿。因此,自有围棋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士名流)的喜爱。 据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我国的围棋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尧舜时代:“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造围棋”是一种传说,可信程度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们认为,在已经出现部落战争的尧舜时代,在研究作战的会议上,可能有人就地画图,用石子代替士  相似文献   

4.
一、围棋的起源和传播围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如下说法 :其一“尧舜说” ,此说尚未可信。其二“春秋以前说” ,由于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文献《左传》中“弈”的记载 ,认为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围棋。一般认为 ,围棋诞生于西周。公元前7世纪前后 ,作为游戏的围棋出现了。春秋晚期 ,孔子第一次指出了围棋有益于人的修养和智力。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知名的围棋手弈秋。汉魏之际 ,出现了最早的围棋专著。东汉班固的《弈旨》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一部围棋专著。围棋的最后定型是在南北朝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围…  相似文献   

5.
落灯花 围棋的起源,时至今日有许多种说法,晋朝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说舜也觉得儿子不甚聪慧,曾制作围棋教子。有种说法则认为围棋是受天文和易卦的影响而产生的。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相乘得三百六十一,减去“一”这个“生数之主”,恰为三百六十周天;中心一点为太极;“分而为四隅”,则象征农事上的四  相似文献   

6.
围棋早已成为国际流行棋类,但有关它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个谜。 《世本·作篇》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博物志》则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述围棋起源的文字。由于这两则记述均未给后人提供任何有关围棋起源的细节,加之尧舜皆史前传说人物,故只可作传说论。  相似文献   

7.
围棋的起源     
松谷译 《围棋天地》2010,(21):104-106
尧舜创始说 围棋的起源非常久远。发源于中国基本上可以肯定。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这些却全然无法确定。而现在想进一步探求线索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围棋并非哪一个确定的人物所发明,而是在广大的民众之间自然而然产生的吧。  相似文献   

8.
史海拾遗     
围棋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了,据晋朝张华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如果从尧舜时算起,那就有四千年了。 不过,有文字可据的记载,要晚一些。最早的要算《论语》、《左传》和《孟子》,这三种先秦典藉,成书的确切年代不清楚,哪本在先也难辨明。  相似文献   

9.
程晓流 《围棋天地》2005,(16):59-60
藏棋与围棋,是我国人民的古老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对“同胞姐妹”。几千年来,它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流传,在人民的怀抱中成长,经历了无数时代的变幻,躲避了无数战火的洗劫,今天,已经很难查考它们的起源了。根据一般的推测,有关围棋的传说始于尧舜;有关围棋的记载始于春秋,想必是围棋的发明要在藏棋之先吧?说到这里,很自然就会使人想到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围棋,历史悠久,其缘起于何时,由国内的典籍已难断定。虽然《大英百科全书》等书对围棋的起源有详细的年代记载,但均难采信。《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围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于中国。”《美国百科全书》说:“围棋于公元前2300年由中国发明。”但他们这一论断的根据是尧造围棋,而公元2356年,即所谓的尧即位元年,也是后人依据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民报》上使用的黄帝纪年推算出来的。围棋起源如此扑朔迷离,于是,从一开始,围棋就为许多神话传说留下了衍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韩中日围棋思潮 围棋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果计入神话和传说的成分,可以上溯至四千年前的尧舜时代,而真正有信史可稽的历史则有两千五百年。  相似文献   

12.
开局有一套     
李劫六段 《围棋天地》2013,(22):103-105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是关于围棋起源的一种传说。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围棋的教育功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巳经认识到了这点。不错,现在的专业围棋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围棋的竞技性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其艺术、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投入其中,使这一古老的国粹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黑白史话     
围棋可能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晋)张华《博物志》曰:"帝尧造围棋教 子丹朱"。《潜确居类书》有夏禹臣乌 曹创作围棋的记载。围棋首次见诸文 字是在春秋时期,《左传》有"弈者举 棋不定"的故事;《孟子》有"弈秋"的 故事。1986年12月15日原邮电部 发行的T113"中国古代体育"特种邮 票(4-2)一枚是"围棋";1993年4月 30日为传播中国围棋文化发行了 1993-5"围棋"特种邮票1套。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围棋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外学界的说法甚多,莫衷一是。如日本围棋界有人认为:“围棋和象棋有它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的就受到中国天文及其它科学的影响,大致改良而成为十七道的围棋。”①这种看法在把围棋、象棋统统视作“盘戏”的前提下,说围棋源于中亚,显然证据不足。他把“盘戏”在局制、棋子数目、兵种多少、着法规则的不一等等巨大差别都混为一谈,混淆了其间的本质区别,于弈棋类各种棋戏起源研究无多大裨益,因而始终未得公认。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围棋…  相似文献   

15.
新绝代双骄     
2019年7月18日,首届中国·绍兴(上虞)国际围棋精英赛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成功举办。“上虞”这个名字历史相当悠久,在甲骨文中即有所载,相传由虞舜避祸丹朱之乱迁居于此而得名。而“丹朱不肖,尧作围棋以教之”,也是围棋圈中口口相传的掌故。由此看来,这也算是上虞和围棋的一段“尴尬”因缘了。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围棋起源、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围棋起源于大禹治水时期,是以水土为万物之根源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基础的,后演变为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围棋形制,再发展以“太极八卦”为基础的围棋形制。本文旨在为全面把握围棋文化内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棵树     
《围棋天地》2002,(5):29-29
“一开始我教永训下棋的目的就是想使家庭生活过得更有趣味一些。”当谈到朴永训是如何走上围棋之路的时候,父亲朴光浩总是这么说。、朴光浩是业余5段,对围棋的热爱非常执著。教棋伊始,他并没有期望儿子将来有多大作为,也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却不曾想把围棋深深地扎根在朴永训的脑海,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培养出了韩国围棋的冠军头衔保持者。  相似文献   

18.
围棋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去年初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为棋类运动大举进学校拉开帷幕。围棋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相传有五千年的历史。杨振宁博士称围棋是:“人类最佳的智力游戏。”陈毅元帅曾题词:“纹秤对坐,从容谈兵……棋虽小道、品德最尊。”在日本棋院更是把围棋“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列为围棋的教育大纲,日本的围棋五得也深受中国棋界的推崇。一、围棋在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围棋能陶冶情操,广交朋友,改善人际关系。下围棋需要静、…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公认中国是围棋的故乡,但是关于围棋起源的时间、地点、发明者、发明原理诸多问题,古今中外,聚讼纷纭。目前兴起的关于围棋发源地的考古研究,诚如陈祖德先生所指出的,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本文通过对先秦围棋文献的综合考察,指出了先秦围棋独盛于北方这一历史现象,进而对围棋起源的地域作出大致的界定,提出了围棋艺术源于黄河文明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0.
棋史随想     
偶然翻翻柏杨的杂文,见其中谈到围棋、象棋起源的揣测。他说,“围棋用的是黑白二子,好像古时打仗,一个战士对一个战士…其实这正是围棋简陋之处,原始部落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